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震惊ldquo大尺度rdquo
TUhjnbcbe - 2021/3/16 11:26:00

上周我们讲了一部描述抽烟喝酒、晚睡暴食的科普番——《工作细胞BLACK》的相关知识,本以为这些习惯已经非常黑暗了,没想到随后的两集内容更加带劲。

更新的两集标题依次为“兴奋,膨胀,虚无”和“最前线,淋球菌,纠葛”;与之对应的是两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羞于提及,但却并不罕见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碍和淋病。

那么借动画播出这个机会,咱就来做个“大尺度”的科普吧。

(未标注图片源自动画《工作细胞black》)

牵一发,而动全身

动画首先对“勃起”这个过程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充血,所以一开始可以看到红细胞们的聚集:

不过这个红细胞数量还是少了些

同时勃起过程是由神经进行控制的,动画则是通过中枢控制室表现这一点:

当然这里准确来说不是脑细胞控制的

此外还有血管扩张、充血、甚至还有相关的一些激活因子,比如一氧化氮(NO)、环磷酸鸟苷(cGMP)等等。

这个描述已经非常切中重点了:虽然勃起过程涉及到非常多的神经调控和生化反应,但是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来自神经系统分泌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促进GTP形成cGMP,再进一步引发后续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液流入、静脉堵塞、以及最后的勃起。

勃起过程中的平滑肌松弛的微观过程,可以注意左下角的PDE5抑制剂,我们后面会考

图片翻译自:ShamloulR,GhanemH.

而在一氧化氮刺激之前,还需要神经控制(注意不是大脑):人体感受到来自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想象的刺激,这些信息会汇集到脊髓的神经中枢,再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聚集到海绵体周围的神经,才会激发后续的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因素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也就是动画里说的ED(全称ErectileDysfunction)。

现如今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发现,导致ED的心理因素非常多,包括但不限于:性教育不足、过去的心理创伤、家庭或者社会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怀孕等等)……

而除了心理因素,ED还是很多疾病的并发症:

比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糖尿病引起的感觉神经疾病、或者因为盆腔手术等等神经上的因素;

血管如果出现病变,也会导致血液无法进入,或者静脉无法闭合;

很多降压药、抗抑郁药物、抗雄激素药物,因为药物本身会影响血管、神经、激素分泌,都被发现可能产生ED的副作用;

根据流行病学的分析发现,抽烟、酗酒、吸毒、肥胖、久坐等等生活方式都和ED也有很大关联(破案了,看他前两集抽烟喝酒的,这不就ED了吗)……

当然,这也是一个和年龄有很大关联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类生殖腺和调节的相关分泌腺体都会老化,出现ED的频率也越高。

可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ED患病率成倍上升

图源:YafiFA,etal.

这东西怎么这么有效?

面对ED,动画里的身体主人并不甘心,就找来了外援:西地那非,俗称“伟哥”。

西地那非的发现其实非常偶然——它最开始是为了治疗心血管疾病而被研究出来的。

结果在临床测试的时候,医生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男性测试者都尴尬地捂着自己的裆部。一问才发现,原来这个药吃下去心脏血管没扩张,反而是下面的血管扩张了。

于是年开发这一药物的辉瑞公司申请了相关专利,随后年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西地那非治疗ED时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且被FDA批准使用。当然,这类药物理论上也还是可以治疗心脏疾病的,例如在年类似的化合物Revatio就被批准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

四种已经被FDA批准的ED药物

图源:YafiFA,etal.

相关的原理在前面介绍勃起过程时已经讲过:我们知道勃起需要环磷酸鸟苷(cGMP),而在cGMP生成后会被PDE5代谢降解掉。而像西地那非这类药物就是通过抑制PDE5的作用,那么cGMP就会持续存在,自然也就能治疗勃起了。

而且因为这一类PDE抑制药物的推广,以前的“老方法”,比如真空方法或者尿道内栓剂一下子就失去了市场:它们的效果都不如西地那非好。

带有辉瑞标志的伟哥药丸,因此伟哥在有些地方还被叫做“蓝色小药丸”

图源:Wikipedia

和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了治疗男性ED的药物相反,治疗女性性欲低下问题的药物迟迟没有出现。一直等到年,FDA才批准了第一款药物——布美诺肽(Bremelanotide)。

但是这款药物问世之后,却有不小的非议:比如这是一种皮下注射药物,本身用起来就不方便;再者临床试验结果显示,40%的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发热、头疼症状。原因也很好理解,它不像是西地那非一样是一种针对血管的药物,而是针对神经中枢的黑色素受体发挥作用,故其中的不确定性也会比西地那非更高。

看来在这类药物上,我们离男女平等还有差距。

布美诺肽要通过皮下注射使用

图源:GETTYIMAGES,BBC

可怕的不仅仅是淋病

而在一次“勉强成功”的性行为后,动画中的身体主人迎来了身体的又一大危机:淋病。面对淋病细菌(淋球菌)的进攻,白细胞们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奇怪的触手应该是细菌的菌毛

当然真实的淋球菌并没有动画中这么大,反而比白细胞小很多,但它们的优势在于数量众多,并且有着各种各样抵抗白细胞们的手段:

淋球菌表面分布的细小菌毛,除了能帮助淋球菌快速移动之外,还非常多变,能躲避免疫系统的追踪,这同时也是多款疫苗失败的原因;

淋球菌还有一层细胞壁作为外壳保护自己。外壳包含的脂寡糖(LOS)既可以伪装成唾液酸减缓免疫系统攻击,还会作为内毒素引起炎症;

细菌表面的Opa蛋白,可以结合免疫细胞并组织它们的免疫反应;并且这类蛋白种类繁多,也使得免疫细胞疲于应对;

淋球菌表面还有各种各样的蛋白质用于进入细胞,并且作为毒力因子伤害细胞……

总而言之,这是个很难缠的对手,光靠免疫细胞有些难以抵挡。

小的粒状物就是淋球菌,会生存在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的内部和周围

图源:美国CDC

于是动画里就出现了青霉素来帮助白细胞,因为青霉素可以特异地清除细菌细胞壁,也就减弱了淋球菌的防御,使得白细胞有了反击的余地。

但实际上,真的面对淋病感染时,我们并不会采用青霉素的方法,因为淋球菌是一种耐药性进化极快的细菌。

在上个世纪40年代,研究者开始用青霉素治疗淋病时,淋球菌的耐药性就开始进化了:抵挡不住青霉素的细菌死亡,而剩下的细菌存活并开始快速繁衍,青霉素逐渐失效。之后研究者开始依次尝试四环素、氟喹诺酮等药物,但也纷纷被淋球菌的耐药性打败了。

年以来,治疗淋病最合适的方法是头孢结合阿奇霉素的双重抗生素疗法,但即使这样,淋球菌的耐药性仍然在进化。年多个国家报道了对头孢药物耐药的淋病菌,再加上疫苗的研究举步维艰,未来该如何治疗还是个未知数。

细菌的耐药性介绍

图源:NIH

除了淋球菌和它强大的耐药性,大众对于性病认识的薄弱也同样可怕。防护措施并不复杂,其实只要避免和陌生性伴侣发生性关系,或者注意使用安全套就可以有效预防性病。而如果能有效预防,耐药性的问题其实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我们现阶段的性教育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ED,要怎么正确使用伟哥,什么是性病,性病是怎么传播的,又该如何预防。这让我想起一部有趣的美剧:剧中的学校传闻有学生得了梅毒(另一种性病),但绝大部分学生甚至家长都不了解,甚至以为是一种空气传播疾病引起了一阵慌乱。

为了预防梅毒学生戴上了口罩,殊不知梅毒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

图源:美剧sexeducation

虽然画面阴沉,剧情黑暗,但却教会我们最基础的性知识,这大概就是《工作细胞black》的魅力。

不过我们可能还要反思一下,基本的性教育在哪里?

参考资料

ShamloulR,GhanemH.Erectiledysfunction[J].TheLancet,,():-.

MitidieriE,CirinoG,diVillaBiancaRE,etal.Pharmacologyandperspectivesinerectiledysfunctioninman[J].Pharmacologytherapeutics,,:.

YafiFA,JenkinsL,AlbersenM,etal.Erectiledysfunction[J].NaturereviewsDiseaseprimers,,2(1):1-20.

KatherineEllenFoley,Viagra’sfamouslysurprisingoriginstoryisactuallyapretty

1
查看完整版本: 震惊ldquo大尺度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