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02516.html现代医学虽然已经从各个角度阐明了部分疾病导致口渴的原因,但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中医而是从症状入手来认识疾病。对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并将其确定为某一病机,然后确立治法并裁定相应方药治疗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口渴的基本病机被归纳为津液不足和津液输布障碍两种,临床上常规采用“补充"和“疏通”的方法,有一定优势。《伤寒论》说的尤为清楚明了。但是很多医生在临床遇到口渴就滋阴养液,完全违反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这也由于现代科班固定的辩证分型,简化了辩证过程,忽视了疾病在人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很多中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常变,不知其变。下面我把个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口渴分型,总结一下。伤寒论提口渴上百次,不外两大原因,一是常规病机津液缺少和热灼津液,二是非常规病机,水液代谢异常,因为寒饮,阳虚,瘀血,阴症,等等。下面来分条阐述。常规病机A津液本少,常见于三阴症,也见于正常人,见于三阴症多由于汗吐下法,让病人津液大量流失,由阳入阴形成口渴,一般来说太阴病很少口渴,少阴厥阴出现口渴的比较多。(1)少阴病口渴讨论少阴病口渴,应该与太阴病作以对比。《伤寒论》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恰恰在少阴病篇有条与此相应的论述,即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同样是“自利”,一个“不渴”,一个“而渴",可谓是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性论述的意义何在?就是说明,在自利津液阳气外泄的情况下,太阴由于脾胃虚寒脾阳虚弱,故而不会出现口渴,因为里面全部是寒呀阳气一点力气都没了,所以得马上用四逆汤温补。少阴则不然,从阳症津液一路耗损传过来到少阴,由于本来津液较少,当自利津液外泄后,人体里面还是有一点点热像的,就是还有阳气的,意思就是还能抢救一下,随后仲景强调“虚故饮水自救”。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阴液“虚”,所以要饮水以自救,如果抢救不好,很大程度会传到太阴,下利,不渴,这时候就要快点温阳了。(2)厥阴病口渴厥阴,《内经》云“两阴交尽”。所以,厥阴为病,不但阳虚,而且阴虚,其阴虚的病机,在厥阴病篇的第一条的第一个症,即厥阴提纲证中展示的十分清楚。厥阴之为病,消渴……这样三阴病也可以作比较,太阴病即使自利也不渴,少阴病只要自利就容易渴,而厥阴病即使不自利也会渴,而且是“消渴”,亦即口渴的程度很重。这就充分证明了《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分类,确实是根据津液正气的多少而分的。而我们在学习和运用六经辨证时,必须充分理解这种六经阴阳气血的特异性,或者说体质的差异性。(3)热灼伤津,太阳,少阳,阳明,太阳病恶寒发热或者出汗,少阳郁热,阳明壮热或者燥热,都容易伤津液,治法:太阳辛散发汗养液安中,少阳柴胡,黄芩宣泄上焦郁热,用人参大枣生姜补养胃气津液,或者用瓜蒌牡蛎。阳明壮热用白虎汤,热盛伤津严重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直折阳明壮热,用党参养阴生津止渴,对于阳明燥热燥结伤人体津液,应急下存津液,赶快釜底抽薪,保存津液,以免陷入阴症。(4)阴虚内热治法养阴生津还有一种,就是阴虚内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的阴虚发热,会导致口渴,用后世的话来说多是心肺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用生脉散,瓜蒌牡蛎散,人参麦冬汤……不常规病机B接下来就是重点了,不正常的水饮致病,分为寒饮和热饮先看偏于寒饮的。1寒饮致渴,温化寒饮以治渴。代表方剂为小青龙汤。《伤寒论)39条小青龙汤证日“或渴”,而40条则日“发热不渴”,如此本方既治口渴又治不渴,似乎自相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之妙处。仲景借此看似矛盾的治疗,说明人体津液分布的相关问题。后者的“不渴”,是因为属于寒饮为病,体内寒盛,乃发病之常,前者的“或渴”,是寒饮内停阻津上承所致,乃发病之变。“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用小青龙汤解除外邪温化水饮,下有水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云:“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是对此番理论的最佳解释。和后面的很多方也是一脉相承的,治寒饮用温药和之。2全身水饮停聚,化气行水以治渴代表方剂为五苓散。本方寒比较少,不过饮比上面的小青龙汤多,五苓散本为温燥渗利易于伤津之方,用之以治“消渴”,应当属于以燥治燥之举。但本证之“消渴”,为蓄水之证,病机是三焦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津液难以上承则口渴,不能下输则小便不利。所以本证之渴,非属津伤,不可生津止渴。主在温阳化气,疏通三焦。方用桂枝温阳化气,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散水。水饮得化,津液输布,上则消渴得解,下则小便得通。颇合《内经》“辛以润之”之旨。”蓄水证的形成是发汗伤阳,阳虚气化失常,水液停于三焦,因三焦为水道,而水道之所以能够顺利行使决渎之职,全赖阳气的气化与推动,一旦阳气不足,自然容易形成蓄水症,即74条所说的“水入则吐”。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故水入则吐。此与热盛伤津的白虎汤证的“欲饮水数升”,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值得讨论的是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汤证属于胃内停水,同样是蓄水证,而本条以渴与不渴作为鉴别三焦蓄水与胃内停水的标志。仲景就是运用这种鲜明的、强烈的对比,意在阐明口渴一症是三焦蓄水证的重要辨证要点。只是同样是气化不利,同样是蓄水证,茯苓甘草汤证为什么“不渴”呢?如果与三焦蓄水对比,结论只能是,单纯的胃内停水,其它脏腑的气化尚属正常,也就是说,其它脏腑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代偿性的将津液输送到口舌,所以“不渴”,也有可能是胃内停水的严重程度不同。三焦蓄水则不然,上中下三焦均处于停水的状态,无任何代偿的可能,所以必然口渴,而且是“消渴”“烦渴”。3脾胃虚弱停水,健脾利水治渴,脾胃虚弱停水导致的口渴,其实上面五苓散已经说了一点,下面分出来是因为偏于补,上面的偏于泄。胃虚停水证除了《伤寒论》茯苓甘草汤证外,《金匮要略》论述的更为全面。如《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云:“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水饮停于心下,阻碍津液上承,故而先渴;然里虚停饮不能消水,饮水多而无出路,故而后呕。心下停饮,必属脾胃虚弱,然而虽虚不甚,故温散寒水则可。“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此为中虚而停饮,故水、谷俱不得消,停而复出。吐出水谷既多,身体缺水之濡润,故而吐而渴欲饮水,宜用健脾利水之法。4肠间停水《金匮要略》里面说的很清楚,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水饮在肠则腹满,不能化津液以润养,所以口舌干燥,因其水蓄肠间,引而下之,因势利导。C水热互结水热互结口渴与单纯的水饮口渴还是有所区别的,除了气化失常的共问因素外,尚具有热结痰饮的因素,情况比较复杂。(1)胸膈水热互结,泄热逐水以止渴《伤寒论》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汗下并施,虽理应伤津,尚不至于“舌上燥而渴”。最值得注意的是,胸膈痰水与下陷之热结在一起,导致气化失常水液不能上承,又加上里热伤津,所以舌上燥渴。得用大陷胸汤,治疗《伤寒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热邪入里与痰水相结的情况。用大黄芒硝泄热,以甘遂逐水。热去而阴自复,水去渴自解。(2)下焦水热互结,养阴利水以止渴如《伤寒论》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前者为素有蓄水,外加阳明内热伤阴,阴虚水热互结,而现“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症状;后者为少阴阴气本虚,虚热与蓄水相结,形成水热互结之证,现“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等症。来路虽不相同,但病机基本致。其口渴,既有气化失常之因素,又有阴液虚少之因素,所以有利水滋阴法。猪苓汤五味药,四味利水药加一味养阴药,猪苓汤的热与饮孰轻孰重一看便知,基本属于水液病,虚热倒是在其次,临床就是要通过药物的配伍,和剂量来掌握方药的病机,药物学扎实了,通过改变剂量,改变方子的寒热温凉,把方学透,便可一方治多病。D阳虚导致的口渴,阳虚具体又分脾胃阳虚(里面也包括气虚)和肾阳虚,1脾胃阳气虚弱《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此属于虚劳病,病机的关键是脾虚运化不及,精微难以化生,诸症皆是失于滋养濡润所致。如心失所养,则悸和梦失精:肌肉失养,则四肢酸痛:筋脉失养,则腹中痛。口腔失于濡润则咽干口燥,等等。这和上面的茯苓甘草汤,小半夏汤加茯苓比是实实在在的脾胃虚弱了运化无力,体内水液停聚倒是没那么多。还有《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中“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其口渴病机与上面基本同理,都是属于脾虚无力运化濡养导致。目前中医教学的常法思维已经告诉我们:咽干口燥的直接原因是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最直接的治疗方法就是养阴生津,养阴生津的方药都应该是甘寒之品,而小建中汤虽是在辛温的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倍芍药而加饴糖,但最终还脱离不了辛温的底子,用来治疗津液不足之证岂不是天方夜谭?这种认识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只知甘寒养阴,而不知津液从何而来,从那里化生,化生的过程,水谷精微进入人体要经过一个消化代谢的过程才能从水转为津液,而津液由脾胃运输转化才能被人体利用。小建中汤为温补中焦之方,中焦稳固,则生化身体津液有力,津液充足运化有力,则“咽干口燥”自然遁形。桂枝汤亦可治疗中虚津少失却满润之“口渴”。小建中汤治疗“口渴”已经不可思议,用桂枝汤这种常规认为治疗外感之辛温方剂治疗“口渴”就更难令人理解了。但细察之则不难发现,桂枝汤治“口渴”亦合情合理。此“渴”见于好娠恶阻之妇人,“平脉”及“无寒热”说明此非外感病,以“外感方”不治外感病正是仲最高明之处。“阴脉小弱",提示此属虚证,而妊娠恶阻阳明不降,常常现呕吐之症,有“不能食”,津液不足在所难免。而桂枝汤既可“滋阴和阳”以建中,使津液有生化之源:又可降速以平冲,使呕吐不发津液不失,如此开源节流一举两得,何虑“口渴”之不去?层层分析,抽丝剥笋,愈见仲景用方之巧妙,也证实了桂枝汤安中养液的功效。《伤寒论》条云:“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其方后注中云:“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成无己注释日:“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缓之。”此论可取,但未尽其意。大病差后,脾阳虚衰,水饮不化,故而喜唾。因病势较缓,故用丸药以温之。而此处之“口渴”出现在方后注中,并注明“加术”治疗,白术乃燥性之药,本不当治渴。之所以“加术”,因为本证的“渴欲得水”,是由脾阳虚衰不能化津亦不能散精所致。方用理中丸,其中人参、白术、甘草建中气,干姜性温温中阳,并加重白术用量,使中阳充足,脾运有力,把水从身体一个地方更好的代谢到另一个地方,则“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牌,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此何愁“口渴”之不除。2肾阳不足导致的口渴,《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云:“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本证属下焦阳气虚弱,既不能化气行水,又不能化气输津。前者导致水饮内停而小便不利,后者导致上焦失润而出现口渴。此时既要温阳利水,更要润燥滋阴。看似十分矛盾无从下手,仲景却能出奇以制胜。方用栝蒌瞿麦丸,瞿麦、茯苓以去内蓄之水,则小便自通:附子温养下焦之阳,则水液蒸化:栝蒌根生津滋润,则口渴自止:薯蓣兼顾上中下三焦,既可助花粉之润燥,又可助附子之补肾,可谓一举两得,足见仲景用药之精。《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下焦肾阳虚衰,水液既失于蒸腾气化,又固摄能力不足,故一边消渴,一边小便反多,需温阳固摄。金匮肾气丸主治肾阴阳两虚之“男子消渴”,肾阳虚衰,固摄失职,气化无力,上则“消渴”,下则“饮一斗,小便一斗”。当此之时,必须用地黄、山药、山茱萸,以养肾阴:桂枝、附子,以温肾阳:丹皮、茯苓、泽泻,以逐邪气。肾阴得补则阴精充足,肾阳得温则气化复常,还有真武汤,临床可见口渴,不过条文没说,这里也就不说了。E血淤至渴.活血化瘀以止渴代表方剂为温经汤。对于单纯的热入营血证,仲景未出方剂治疗,这就为后世温病学家留下了--席之地。而温经汤证的瘀血热证是血瘀日久化热而成,跟单纯的热入营血有着明显区别。既为“瘀血在少腹不去”,活血化瘀治疗便为大法。然而亦不可一概而论,处方用药应具有选择性。方中当归、芍药、桂枝养血温通,正为血瘀日久耗伤阴血而设,丹皮辛寒既有活血之功又可泄血分之热,可谓一举两得。冲脉隶属阳明,冲脉损伤,取阳明以治之,此下病上取之法也。故用吴茱萸、干姜、半夏、麦冬之辈,既可温降阳明之气,亦可滋养阳明之阴。如此则血分与气分俱治,冲气与胃气均安,热证自除,“口干舌燥”随之而愈。对于寒性瘀血证,仲景虽未出代表方剂进行治疗,但亦可从大论中找到些许蛛丝马迹。如旋覆花汤的组方,即可提示寒性瘀血证的组方特点。其所主治的肝着表现为“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因胸中气滞血瘀,故而常欲有人以手足蹈其胸上,使气机得舒,还喜欢饮热,这里不仅仅是补充水液,可以看出是人体想利用热饮痛畅血液,这个是《伤寒论》一贯的思路,用热药治疗瘀血痰饮病,桂枝麻黄干姜附子,还可以很好的镇痛。旋覆花温通血行,新绛活血化瘀,葱白味辛宣散,如此治疗瘀血症欲蹈其上,血府逐瘀汤也有同样记载,瘀血症的各个表现。F还有最后一个情况,就是病快好的时候,阴阳自和以止渴,阴阳自和,是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最具特色的治疗学思想,也是治疗学的最高境界,即不治而治,仲景创造性的提出了人体本身具有自愈机能,而现代医学却是近几年刚刚认识到自愈的重要性,对于口渴的治疗自然不能例外。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原文中虽然未提出口渴一症,但是“亡血”“亡津液”后口如何能不渴?原文只是强调“阴阳自和”的总体治疗学思想,所以未提出任何症状。又如“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是说在寒性病逐渐向愈的过程中会出现口渴的症状,此时切不可盲目予以饮水或治疗,应该“少少与饮之”,或待其阴阳自和,要知道此处之渴乃疾病向愈之机,要取因势利导之法,方可获四两拨千斤之效。最为妙处是,仲景还揭示了一种药后之渴,如服小青龙汤后的“渴者”。按常法而言,小青龙汤证属于寒饮证,本来不渴。但服汤后却“渴者”,的确令人费解。一般认为应该是小青龙汤辛温伤津所致,但仲景明确告之日“此寒去欲解也。”也就是说,类似这种口渴是邪解病愈的征兆,根本不需治疗,待其阴阳自和则愈。还有“少少与饮之”这个就是用少量喝水就可以治愈,说明伤津液程度特别底,胃气比较充足,所以说在临床上要精细辩证,通过四症,把患者的各个情况弄清楚,一定要精细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弄清楚,然后再根据伤寒论法则开药,通过药物的配伍和剂量把握方药的性质来适应人体病机。还有口不渴,以后再说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