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灸法分类及操作方法
TUhjnbcbe - 2021/2/19 2:39:00
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灸法种类

灸法种类繁多,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将灸法分为艾灸法和其他灸法两大类,其中,艾灸法又分艾柱灸、温针灸、艾熏灸、温灸器灸和艾条灸五类,其他灸法又有灯火灸、火龙灸天灸和电热灸等方法。

◆一张图看懂灸法分类◆

1.艾条灸

温和灸——适用于各种病症

雀啄灸——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阙等

回旋灸——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点灸——效果类似扎针

1.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靠近穴位,并保持一定距离(约3cm),使患者感觉热度适中,以不过分灼热为度,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1.2雀啄灸

将点燃的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3-5cm,好似麻雀啄食一样,以一上一下、一起一落的方式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

1.3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的部位,距离皮肤3cm;平行皮肤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皮肤有红晕为度。

2.艾柱灸

直接着肤灸

间接隔物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瘢痕灸

隔蒜灸

发泡灸

隔盐灸

麦粒灸

巴豆饼、豆豉饼、附子

/

饼、黄土、蚯蚓

......

2.1无瘢痕灸

?此法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又称着肤灸、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

?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2.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擦干净后贴敷玉红膏。

?注: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瘢痕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发育障碍、体质虚弱者等。

2.3麦粒灸?取少量艾绒,将其捏成麦粒大小,置于施灸穴位上,点燃艾绒

?当被施灸者感觉到热量时,迅速移开剩余艾绒

?此法刺激性强,适用于患有面瘫等疾病的患者

2.4发泡灸?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分为三伏天灸(三伏贴)和三九天灸(三九贴)三伏天灸(三伏贴)

?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在三伏天穴位敷贴以预防和治疗冬日咳喘、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利用三伏天气候炎热时机,取肺腧、风门、膏盲腧(双侧)、膻中、大椎等穴,敷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平喘药物,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提高脏腑生理和抗病能力

?每年三伏初中末各贴1次,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

三九天灸(三九贴)

?在三九天贴用

?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

?在三九天行天灸疗法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功效

?同时,三九天灸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天灸的疗效

2.5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厘米,厚为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

?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

?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

?此法适用于一切外感表证和虚寒病症,对感冒、咳嗽、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2.6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

?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

?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易起疱,若不使起疱,可将蒜片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2.7隔盐灸?也叫神阙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

?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致伤,一般灸5~9壮

?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2.8温针灸

温针,针柄灸

END

▼往期精彩回顾▼

静里神光常寂照,流水行云乐趣多

做回自己,活出自我

关于区别与分别

爱自己,你要接受的挑战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灸法分类及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