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出生就存在听损,背后的原因竟是he
TUhjnbcbe - 2020/12/27 17:44:00

据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每年新增听力残疾儿童约2.3万。目前我国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生率在1%-3%。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新生儿出生就有听力问题,甚至先听性聋呢?

导致新生儿听力问题的五大常见原因

一、风疹

这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如果妈妈在孕期被风疹病毒感染,病毒就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风疹病毒就会侵犯耳蜗导致先天性聋。

二、性病

如果妈妈在孕期罹患了梅毒、淋病等性病,梅毒螺旋体、淋病双球菌等也可能会通过胎盘使胎儿的耳蜗受到损害,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

三、遗传因素

我们之前曾经专门介绍过关于遗传的问题,如果男女双方或亲属中有遗传性聋家族史,婚后生育聋儿的几率就会比较高,因为60%的耳聋由遗传基因决定,且其中绝大部分是难以治愈的感觉神经性聋。

四、流行感冒

病毒性的流感会对全身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产生损害,致使宝宝出生后出现缺氧及微循环障碍,从而影响到听觉器官的发育,出现听力损伤。

五、孕期保健不好

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受到病毒感染,接触了苯、甲醛、放射线等有害物质,或者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耳毒性药物,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听觉发育。

看看这些诱发听力损伤的原因,其中有些是我们可以避免的。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儿童听力损伤的可疑信号,提早发现及时干预。

一般情况下孩子听力出现问题后,会有以下表现: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没有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等。

学龄前期或学龄期:

1、与孩子交谈时,孩子经常会问“什么”或者表现出没有听清的状态。

2、孩子与人交谈时,习惯眼睛紧盯着对方的嘴。

3、孩子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如果在孩子的右方喊他时,他不能准确地把头或身子转向呼唤人的位置,而是转向相反的或者其他的什么方向。

4、发音不准确,讲话不清楚,而以为孩子是撒娇故意这么说的。

5、喜欢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一旦家长发现宝宝有上述现象,一定要及早就医。如果需要治疗、佩戴助听设备、植入人工耳蜗的时候,我们除了要配合医生尽早治疗,还要尽量避免一些治疗中容易陷入的误区。

听力治疗中常见的误区一、只筛查不监测

虽说听筛已经普及,但这种物理检查手段只能检测出孩子当时是否有听力异常的可能,不能给出孩子是否属于耳聋高危人群的提示。

比如,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的孩子,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很容易导致听力损失,但是这些隐性问题,通过听力筛查是检测不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孩子通过听筛之后的持续听力检测跟进,也就是听力监测。因为药物、环境、外伤等等因素都可能致聋,但却往往被家长忽视。

二、植入人工耳蜗就是痊愈

不可否认,人工耳蜗是目前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进行听力重建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当几乎所有家长都把希望寄托于人工耳蜗的时候,我们需要更理智地认清,孩子并不是植入了人工耳蜗就痊愈了。

人工耳蜗只是帮助孩子重建听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真正能像健听孩子一样听、说、交流的,是我们后续持之以恒的训练。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感冒了,吃药只是治疗感冒的手段,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身体更好更健康,这需要从运动、饮食、生活习惯等很多方面去调节、配合。

三、等孩子长大点再说

我们说,听力问题是抢救性治疗,佩戴助听器也好,植入人工耳蜗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别耽误孩子。

所以,“再等等看,大点儿再说”的侥幸心理是最要不得的。

通常,临床上要在孩子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诊断,6个月开始助听器干预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人工耳蜗可以在一周岁左右植入,但植入前最好佩戴助听器给予持续的听觉刺激。

目前,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技术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实现超早期干预,4、5个月就可以评估出孩子的具体听损程度并进行合适的干预。

如果您还有关于听力方面的专业问题需要咨询,立即扫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出生就存在听损,背后的原因竟是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