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编辑
李雪瞭望智库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自我隔离指南:向古人学习,享受无聊》来源:吃畫人享受“隔离”的无聊,是一种境界。
1
要命!平均6.1年爆发1次!
瘟疫,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极其重视的大事,稍有规模的疫情必然被史官记录在册。公元17年(汉末建安二十二年),江淮地区发生了一次重大疫情。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描述了这场灾难:“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当时站在中国文学高山顶峰的“建安七子”,有5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王粲)死于这场瘟疫。要知道,瘟疫之前,“七子”中的另外两位已经先后故去。可以说,这场大疫在夺走无数人生命的同时也重创了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的这盏璀璨之灯为此转暗。那时候,由于医学知识有限,很多认为瘟疫是鬼神在兴风作浪所致,只针对穷苦人家,豪门贵族染病者非常罕见。于是,老百姓为求自保,纷纷插桃符“驱鬼”以防病、求平安。大文人曹植认为这种说法很荒唐——瘟疫之所以发生,是自然界阴阳二气失调导致的,根本没有什么鬼神。“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更严重的一场瘟疫发生在明朝末年。当时,北方大旱造成大面积饥荒,百姓四处寻找能吃的东西,树皮、草根吃完了,饥不择食的人们就捉老鼠吃。要命的是,无处觅食的老鼠体质变弱,自身携带的病菌较平时增多;加上当时天气很旱,鼠洞里温度升高,鼠疫杆菌大量繁殖。于是,鼠疫爆发,仅年北京一地就有30%人口丧生!当然,古代中国人遭遇的瘟疫绝不止上述两个案例。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救荒史》,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的专著。作者邓拓根据史籍记载统计出中国古代各时期发生重大疫情的大概数目: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次,元代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王玉兴教授在年发表的《中国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更详细的数据:从公元前43年到公元年,在这年里,中国发生重大疫情共35次;其中,秦汉34次,三国8次,两晋4次,南北朝16次,隋唐次,宋金70次,元朝4次,明朝39次,清朝次;平均6.1年发生一次重大疫情,后期频率更快,到了清朝,这个数字是.3。这个频率很可怕!怎么办?《风雪杉松图》中的主人公,大概是所有山水画中最无聊,但也最像隐士的隐士。
图中近景巨大的杉松连接尺幅,比远景的群山还要高。李山巧妙地戏弄着远、中、近三景交替呈现的传统构图,让凌寒挺立的杉松成为画面的绝对主角。
(请横屏后,从右至左观看)
(金)李山风雪杉松图佛利尔美术馆藏
视线延伸,透过杉松之间的缝隙,有一间屋檐上覆盖着白雪的茅屋。幽暗的屋内并没有几件家具,也没有多余的人物。作者用简笔勾勒出屋主的侧影,他并没有在看书、写字或者做任何带有文人标签的“雅事”。他似乎伏案睡着了,也可能刚刚一觉睡醒,慵懒地趴在双臂上,不想起身。
群山与林木之间的茅屋
视线至此已无法再向后延伸,茅屋背后的群山,和近景密集、高耸的松杉一起,将茅屋包裹起来。隔绝于雪打杉松的嘈杂,里面是一个绝对平静的、隐居者的精神世界。
画毕,王庭筠于卷后题咏: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此参寥诗,非本色住山人不能作也……书后客至曰:‘贾岛诗也。’未知孰是。”
王庭筠曾隐居于黄华山寺,时任翰林院编撰,有“百代文章公主盟”之誉。关于李山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十数年前担任过汾阳节度使,刚刚以80岁高龄入职秘书监,两段经历之间或许也曾有过隐居的生活。
王庭筠的卷后题跋其书法沉顿雄快,得米芾神髓
身在庙堂,寄思江湖,这是李、王二人的写照,也是无数中国文人无法纾解的“困境”。他们虽有兼济天下的抱负,心中却始终住了一个本色住山人。
在李、王二人的想象中,这个本色住山人,不需要用琴棋书画来彰显品味的高雅,也不需要靠访客、童仆来衬托身份的高贵。但他也许会在某个冬日的午后,打开房门,晒着太阳趴在桌上小憩,不小心一觉睡到了天黑,连外面风雪交加都浑然未觉。
古人的办法,迅速隔离!
《周易》虽不是医书,却最早提出了“隔离避疫”的理论,其中很多卦辞都涉及这方面内容,如:离卦之九四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困卦之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大意是瘟疫突发,一定会造成严重伤亡,令人恐惧,人们纷纷避开。节卦第一爻辞:不出户庭,无咎。丰卦六二爻辞:往得疑疾。大意是瘟疫发生后,只要不出门,疾病就不会传播,也就没有危险;如果不隔离而前去,就可能染上可疑的疾病。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人,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与颜渊并称,名列“孔门十哲”。有一天,冉耕病了,孔子前去探视,然而,到了地方,只是隔着窗户跟学生说了会儿话就走了。这可不是孔夫子形式主义敷衍了事,而是懂得防疫——冉耕的病可能传染,目前正在家中“自我隔离”。注:出自《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也,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黄帝内经》把这种防疫隔离理论阐述得更加具体。黄帝曾问岐伯:“我听说五疫发病,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互相传染呢?”岐伯回答:“要想不被传染,首先要做到正气存内、增加抵抗力;其次是避其毒气,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其中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呼吸传入的。”注:出自《黄帝内经·刺法论》“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天牝,指的是鼻子。“养内避外”成为古代应对疫情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旦发生瘟疫,人们对染疫者通常都要先执行隔离,然后再进行治疗。为了防疫,居家隔离的做法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西晋时有一项规定,如果大臣家里感染瘟疫的人数超过3人,即便他自己即使没有发病也不能上朝,必须在家隔离,时间不少于天。这个隔离期实在太长,谁都会觉得憋得慌。当然,算盘打得精的官员比较乐观——拿着俸禄不干活,岂不是美事一桩?这样一来,大家都带薪休假去了,公务就没人管,要紧事可耽误不起!直到人事部部长(吏部尚书)王彪之提出缩短隔离期的建议,天的超级长假才宣告终结。注:出自《晋书·王彪之传》“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人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3
制度、立法、机构早就有
居家隔离虽然便利,但要做到严格执行,必须有其它措施予以保证。智慧的中国人早就建立起疫情报告制度。秦朝时规定:乡里如果出现了疑似的传染病病例,典甲有责任调查和迅速上报,朝廷根据疫情派来医生检查和治疗,并对相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注:出自《云梦秦简·疠》“某里典甲诣里人士伍丙,告曰:‘疑疠。来诣。’讯丙,辞曰:‘以三岁时病疕,眉突,不可知,其可病,无它坐。’令医丁诊之。”典甲,秦朝时的乡长,管辖范围约百户,相当于后来的里正。疕,头疮。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将会被送往“疠所”进行隔离治疗。注:出自《睡虎地秦简·法律问答》“城旦、鬼薪疠,何论?当迁疠迁所。”城旦、鬼薪指犯人。不仅如此,当时还有关于防治“毒言”的立法。“毒言”指的是患有烈性传染病的人。知情者应主动断绝与“毒言”者接触,不与患者一起饮食,不用同一器皿。注:出自《睡虎地秦简·毒言》“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伍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即疏书甲等名事关牒背。讯丙,辞曰:‘外大母同里丁坐有宁毒言,以卅余岁时迁。丙家即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来,亦未尝召丙饮。里即有祠,丙与里人及甲等会饮食,皆莫肯与丙共杯器。甲等及里人兄弟及它人知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到了西汉,出现了专门的公立“医院”。公元年(汉平帝元始二年),朝廷辟出空宅,把病人集中起来给予公费医疗,不仅如此,还赐安葬费以便及时安葬死于瘟疫的人,一方面减少疫情传播,另一方面抚恤活着的人。南北朝时期,齐太子萧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收治需要隔离治疗的病人。在繁盛的唐代,官办医疗机构更加发达,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样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抵御疫病的能力大为增强。你是否有过半夜睡不着觉,听着外面的声响坐着发呆的经历?欧阳修有过,于是他写了《秋声赋》。66岁时沈周也有过,还用用一篇图文把当时的心境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明)沈周夜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夜寝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复寐。乃披衣坐起,一灯荧然相对,案上书数帙,漫取一编读之;稍倦,置书束手危坐,久雨新霁,月色淡淡映窗户,四听阒然。盖觉清耿之久,渐有所闻……”
这晚,沈周半夜醒来后就睡不着了。干脆披衣坐起,点上一盏烛灯,从书案上随意拿起一本书看。累了,就望向窗外雨后淡淡的月光。当时四下寂静,可随着清晨的临近,沈周听到了渐次出现的风声、狗叫声、鼓声、钟声。
他真切感受到了每种声音带给人的不同心境。并解读出了其中蕴含的哲理。
“……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间,未尝得外静而内定。而于今夕者,凡诸声色,盖以定静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发其志意如此。且他时非无是声色也,非不接于人耳目中也,然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聪隐于铿訇,明隐于文华,是故物之益于人者寡而损人者多。”
房中静坐的沈周
沈周想起自己之前每次夜间读书,总是到了二更才能专心。这是因为二更前人声未息,无法做到外静而内定。但是这次自己醒来时已是寂静的半夜,很快就进入了内定的状态,之后听到外界的声音,不但不会扰乱他的心境,反而成为他的“进脩之资”。
在这幅图中,沈周敞开房门,坐在整幅图画的中心。他的手边有蜡烛一盏和书册数帙。人物同样用简笔画就,向外依次是草房、竹木、小溪、山岚、堤岸、小丘、山麓。设计很简单,却很有效地视觉化了他在文中描述的心境。
半夜不睡觉坐着发呆,本来是一件无聊的事,沈周在无聊中找到了心流。
4
民办防疫机构发挥大作用
为应对疫情,历代朝廷都做了很多努力。但传染性疾病集中爆发后,需要隔离治疗的人成千上万,仅靠官府力量难以承担。于是,各路民间力量就参与到共同救治行动之中。唐朝时,许多寺院都参与到隔离防疫救治中,其机构一般称为“悲田养病坊”,宋朝以后,细化为“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承担着防疫、治疫的使命。年,苏轼刚任杭州知府,杭州地区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一些药铺、医馆趁机囤积居奇、哄抬药价,大发不义之财。人们四处求医,却在高昂的医药价格之下望而却步。这位大文豪意识到,必须尽快创办一家“医院”以解百姓之苦。办医院需要大笔资金,没有钱寸步难行。苏轼拿出自己平时节省下的“办公经费”贯钱和多年积蓄下的50两黄金作为启动资金。还是不够,他决定搞一次募捐。苏夫人首先站出来,卖掉陪嫁的首饰力挺老公。在这对贤伉俪带动下,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建起一所安乐病坊,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隔离治疗。5
古代“隔离期”怎么过?
在古人看来,被隔离起来的病人应该注意哪些地方呢?饮食宜清淡。晋代医学家葛洪认为,隔离治疗的病人,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凡所以得霍乱者,多起饮食。”清代医学家王学权在《重庆堂随笔》中则提出:“宣气之法,不但用药为然,如衣被宜洁净,饮食宜淡泊。”通风得做好。有些病人一旦被隔离,就关门闭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实际上,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明代医学家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指出:“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一切医药,付之罔闻。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同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焄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接触要减少。一旦被隔离,为减少传染,病人尽量不外出。清人郑光祖在《一斑录》中指出:“历观时疫之兴,必甚于俦人广众往来之地,罕至人家深庭内院,故养静者不及也。”探视须谨慎。传染性强的病人,隔离期应禁止医生以外人员探视;病情稍轻的,也尽量不去被隔离之家,非去不可时,一定要更加注意。清代医学家陈耕道在《疫痧草》中列出了“五宜六不宜”:“凡入疫家视病,宜饱不宜饥,宜暂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远坐不宜近对。即诊脉看喉,亦不宜与病者正对,宜存气少言,夜勿宿病家。”房中静坐的沈周沈周想起自己之前每次夜间读书,总是到了二更才能专心。这是因为二更前人声未息,无法做到外静而内定。但是这次自己醒来时已是寂静的半夜,很快就进入了内定的状态,之后听到外界的声音,不但不会扰乱他的心境,反而成为他的“进脩之资”。在这幅图中,沈周敞开房门,坐在整幅图画的中心。他的手边有蜡烛一盏和书册数帙。人物同样用简笔画就,向外依次是草房、竹木、小溪、山岚、堤岸、小丘、山麓。设计很简单,却很有效地视觉化了他在文中描述的心境。半夜不睡觉坐着发呆,本来是一件无聊的事,沈周在无聊中找到了心流。如果有一天你吃了长生不老药丸,你会如何度过你的神仙日子?仙人的回答是,在家下棋。
(请横屏后,从右至左观看)(明)仇英蓬莱仙弈图佛利尔美术馆藏这位仙人是经历过宋、元、明三代的冷谦。他从南宋末年开始云游四海,无书不读,尤精于《易》。曾经和赵孟頫在游玩途中看到唐代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壁画,从此在修道的同时潜心画艺。后来遇到“异人”,赐予仙丹与天书,“悟之如己作。”明初时,冷谦以百岁高龄入朝任太常协律郎,所著《太古遗音》琴谱一卷现已遗失。后来“隐壁仙去。”传说他曾用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之法画了一幅《蓬莱仙弈图》,图后有张三丰题识,堪称“二仙联璧。”这幅图后来也不知去向,现仅存明四大家之一仇英的摹本。图中,三名文人装束的屋主人在海景房内下(观)棋:临窗弈棋的仙人童子和仕女做着自己的事情。两名童子在插花、扫地临窗三名仕女捧桃、持扇、洗手在这个传说中神仙居住的蓬莱仙岛上进行的,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唯一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或许就是一个“慢”字。无论是插花、扫地、洗手、摇扇、捧桃,每一个动作都有条不紊,不疾不徐。每个人的表情里都找不到一丝情绪的挑逗,就连拂动柳枝的清风,也是柔柔弱弱的,不费一丝力气。而对于长生不老的仙人来说,又有什么比下棋更能消磨用之不尽的生命的呢?微风中摇曳的柳枝李山和王庭筠身居高位,却向往“地炉火暖黄昏睡”的生活;沈周隐居了一辈子,最享受的却是“夜半独坐听秋声”;冷谦就算真的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丸,也只想“做了神仙便下棋”。请珍惜现在无聊的时光,因为你活出了古人梦想的样子。6
麻风病,史上最漫长隔离战
麻风病在中国流行了多年。在古代,这种病极难医治又极易传染,所以民间称之为“天刑病”。这当然不是什么“天刑”,麻风病是由自然界中一种分支杆菌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系统,从而引起皮肤损害和肢体畸残所形成的疾病。它的传染性很强,潜伏期又能长达数年,因此,与结核病、梅毒一起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与麻风病作着顽强的斗争,在特效药没有发明出来前,将病人隔离起来几乎成为各个时期共同采取的一项措施。唐朝文献记载,年,有关机构在河南汲郡设置病坊,用以“收养疠疾”,其中主要是麻风病人,病坊中设“男女别坊”“四时供承,务令周给”。“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写出这样流芳千古之优美诗句的唐朝大诗人卢照邻就是一位麻风病人,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卢照邻曾作《病梨树赋》,以树作比方,倾诉难忍的病痛:“尔其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怯冲飚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因为此病,才华横溢的他不得不放弃大好仕途而早早退职。连医圣孙思邈都束手无策,结果,他病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最后,不堪疾痛折磨的卢照邻投身颍水,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不过,先人从未放弃过与麻风病的斗争,以后历朝历代,人们建起贫子院、医院,用以隔离和治疗麻风病人。经过不懈努力,医学水平快速提高,两千年后,麻风病最终趋于绝迹。温病学家姜良铎等谈古代中医抗击疫病经验对当前疫病防治的启示作者:医院姜良铎北京医院《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即有关于疫病的论述,《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中国至少已有年以上的疫情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春秋-清朝之间(BC-AD)的年中,共有疫灾之年年,平均每4年就发生一次疫灾[1]。
历代医家治疗疫病的经验
东汉中后期,我国中原地区疫情频发,《后汉书·五行志》记录有10次疫情,尤其建安年间(一19),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见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战争频繁,饥谨连年,气候寒冷,以至出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状况,面对疫病流行的惨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建安疫病证治进行理论总结,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
晋人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病温毒诸方》中,列举了数首“辟瘟疫”、“辟天行疫病”的方剂,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预防与治疗疫病专方。书中记载了以药物少许,纳鼻中防治疫病的方法,今天看来仍不失为有效方法。再如以药物制成药囊佩带于胸前、挂于门户、烧烟熏居所的防治疫病的方法,这些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流传很广,至今仍有沿用者。
南北朝时期南朝多流行温热疫,陈延之率先提出了“伤寒与天行瘟疫为异气”的看法,在《小品方》中阐述了伤寒与时行瘟疫的区别。随后唐代在贞观以后,也多次发生疫灾,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有多首治瘟、辟瘟方剂,《千金方》还记载饮用屠苏酒防疫的方法。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记述了公元13年间疫病的流行,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治疗。李东垣所称的这次内伤病,其实是一种以脾胃内伤为基础的外感病,著名医史学家范行准先生研究考证认为,其实就是鼠疫(《中国医学史略》)。李东垣用益气升阳法治疗烈性传染病,为后世树立了甘温除热法治疗疫病的典范。《东垣试效方》还记述了泰和二年(10年)一次疫病流行,东垣用普济消毒饮治疗。
吴又可经历了明代崇侦辛巳(年)之疫,《瘟疫论》说:“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年,吴又可“静心穷理”,集“平日所用历验方法”写出了我国温病学第一部专论疫病的著作——《瘟疫论》。《瘟疫论》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创立了新的病因学,“杂气”说,与现代传染病的病原体特征基本相符。二是创立新的病机学说,邪自口鼻而入,侵入膜原。三是创立新的治疗学,疏利透达膜原法,创立达原饮治疗,提出“客邪贵乎早逐”观点。
清代余师愚经历了乾隆33年之疫,《疫疹一得》中余氏描述的是一种出疹性的疫病。余氏总结前人治疫经验创立的大清气血方——清瘟败毒饮治疗。
王孟英于道光十七年写成《霍乱论》一书,0多年后在上海“适霍乱大行”,于是重订《霍乱论》,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创立了适合湿热病中焦证的辛开苦降方,如连朴饮、黄连定乱汤、燃照汤、蚕矢汤、甘露消毒丹等。王孟英还针对霍乱急症提出一系列救急措施。
杨栗山是清代疫病学派著名医家之一,著有《伤寒温疫条辨》一书,认为温病的病机是“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他自创以升降散为总方的15个治疗疫病方剂。
此外,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诸多温病学著作中的“温热病”、“湿热病”等,都包含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治疗各种急性传染病都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医预防瘟疫没有疫苗,但对天花的预防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接种术。就是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何时,还没有定论,但到明清时,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由此可以看出,在历代治疗疫病的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治疗疫病的医家,他们在继承中医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疫病的特点,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张仲景解表散寒,李东垣补中益气,吴又可燥湿解毒,余师愚两清气血,王孟英清热除湿,杨栗山升清降浊,这些抗击疫病经验经过凝练,上升为新的理论,以学术专著的形成为标志,丰富了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学术内容。疫病不同,治法不同,但都是在坚持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中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疫病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这就是中医治疗疫病最宝贵的经验。
中医对疫病发生机制的认识
不同的疫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但疫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疾病,也有其共同的规律。疫病的发生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疫病流行都发生在季节交替之际。大量人口流动、战争频繁也是疫灾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整个生态大系统有直接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生态系统保持有序的平衡状态。当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人口大量流动以及气候的异常波动时,整个生态系统的外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导致微生物间的生克规律发生混乱,一些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或大量繁殖,失去相对稳定性,最终导致瘟疫爆发流行。中医认为一切外感病本质上都是人与环境的不协调造成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因而随着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与环境保持协调。当人体的调节能力下降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人与环境不能达成协调状态就会发病。人的调节能力就是人的“正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的“正气”就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邪”指的是各种致病因素。中医防疫的基本原则
中医对疫病的预防就是要增强人体的正气。人的正气主要由精气等物质构成,《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对于精的保养十分重要,要藏精就要让精能正常生成,而且不能过多耗散。精的生成是要靠饮食物化生的气血不断来充养,精、气、血是可以相互化生的,如果气血不足,精就无法充足。气血要充足,首先要饮食有节,要避免饥饿,同时也不能暴饮暴食,要均衡饮食,营养全面而丰富,不能偏食。气血的生成还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气血要能充养精,还必须要求气血和顺,情志畅达。另一方面,要防止精的耗散,就不能过劳,包括劳心、劳神、劳身以及房劳,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概括起来说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疫病的致病邪气毒力非常强大,正气的抗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避免邪气的侵袭也是预防疫病的重要环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刺法论》强调:要“避其毒气”。要避免疫邪的侵袭,就要讲究个人卫生,对环境消毒,疫病发生后要采取隔离措施,这些在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具体的做法,如清代后期,鼻烟壶曾是驱逐瘟疫的工具,宫廷中的医生常以鼻烟配方的方药,治疗鼻病和瘟疫。民间则多以芳香药装入小袋,佩带身边,悬挂于居室,以预防瘟疫。
针对当前疫病的中医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nCoV)肺炎自年1月在湖北武汉等地发病以来,传染迅速,患者已逾3万多例,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肌痛、乏力,同时可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常伴有呼吸困难。关于中药内服预防的方法常常会受到人们的诟病,因为不能确定中药是否有杀灭病毒作用,药物预防也没有确切的对照研究结论,但我们认为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中医非特异性的预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处在同样的暴露环境下,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发病后也有轻有重,本次疫病中有基础疾病者、肥胖者、老年人预后较差,容易发展为重症,说明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对病毒的抵抗力是不同的。我们认为治疗基础疾病,辨证施防就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可以减少发病,或发病后症状较轻。扶正祛邪是中医重要的防治法则,但扶正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吃补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气虚者需要补气,阴虚者应滋阴;驱邪也不能盲目进行,要确定邪气的性质,容易上火者应清热,湿邪重者要除湿。药物预防是二级预防,一般来说是针对特定人群的,如医护人员等密切接触者,以及体弱多病者,对于非疫区的人员,身体没有接触病邪,盲目服用解毒类中药,有的人体质本来就偏于虚寒,服清热解毒药当然就不适当。我们认为必须强调辨证施防,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预防。根据前期对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的观察,我们初步提炼出本病的病机为肺气阴虚,湿毒侵袭,拟定益气养阴,除湿解毒的预防方药:黄芪、北沙参、知母、苍术、连翘、金莲花、桔梗,主要针对密切接触者和体质虚弱的高危人群。
对于通用的防护原则,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适寒温,食清淡,避邪毒。适寒温是指我们的衣着要与环境相适应,过冷或过热都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肺为清虚之脏,饮食肥甘厚味浊腻之物,会妨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从而降低对外邪的抵抗力;避邪毒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的,因为本病多所有人普遍易感,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毒邪从口鼻而入,决不能因为服用预防药物而故意暴露在病毒环境中。
在新世纪之初,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病源微生物的耐药,抗生素的不断升级换代,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血吸虫病等有卷土重来之势,新的传染病种不断出现,艾滋病、埃博拉病、变异的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等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几千年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学术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不断出现的新疫病在中医典籍中可能没有记载,但是依据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理论,中医在当前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面有极大潜力,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及未来的各种疫病的防治当中可以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J].地理学报,,58(6):-
疫情,何日是尽头
作者/王蓄之这一波疫情,从1月0号官方定性以来,发展势头到现在仍然比较猛。最近这几天,几乎每天都有3例以上的患者被确诊。每个人都在心里期盼,疫情能早点结束。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呀?
一、影响疫情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预测,从来都是一件特别不靠谱的事,我也没打算做的。不过,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还是可以的。影响疫情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天。人的方面,我们几乎已经是在竭尽全力了。从政府到个人,从一线的医护人员,到后方的医疗支援,再到各行各业的支持和配合,都已经非常非常努力了。应该说,因为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形势变得越来越好。只不过,从这个角度,很难给我们一个可以参考的时间点。
有可能给我们一点提示的,是天气。因为这种大规模流行的病,能够传播开,往往需要一个重要因素的配合,就是环境。一般是这个环境,对病毒的成长非常适合,它才会表现出这么强大的毒力。一旦环境改变,不再那么适合病毒成长,它的毒力就会慢慢下降,疫情也就有可能慢慢缓下来了。那么,这次的病毒,适合什么样的生长环境呢?
二、新冠病毒适合的生长环境
武汉疫情起来的时候,当地的气候特点,首先是湿。连续的阴天下雨,太阳很少见。查了一下武汉的天气,从1月1号开始,阴雨的状况几乎就没断过,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直到1月8号,天气才开始真正放晴。其次是冷,这个大家都懂。有人说,今年不是暖冬吗?暖冬,只是和以往的冬天比,是暖一些;但实际的体验,仍然是又湿又冷的。暖冬的意思,其实是天气异常,中医说,“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该冷了,还不够冷。这种天气异常,往往是触发流行病的条件。天乱了,人也会容易乱,邪气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趁虚而入。
三、疫情拐点可能在春分、清明前后出现
刚才说了,病毒适合的环境,是湿和寒,而湿和寒的反面,也就是干燥和温暖,应该就是这个病毒不喜欢的环境。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有干燥和温暖呢?从最近五年的数据上看(数据来源:天气后报网),武汉地区,大约在每年春分,也就是3月0日以后,降雨会减少,气温会升高。最高温度基本能稳定在0度以上,最低温度也在5-15度,应该说,春天的感觉就比较明显了。如果病毒真的不喜欢干燥和温暖,那么,春分应该是一个大致的分界点,这是说武汉的情况。
但中国这么大,各地情况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以北京为例,比起武汉,北京的天气有一点不同,就是整体偏干燥。对防病毒来说,本来是个优势。但是,月5-6号两天的这场大雪,市区实测的结果,雪基本都有5-10厘米厚,北边最厚的有超过0厘米了。可以说,地已经湿透了。按天气预报,月17号左右,应该还会有一场不小的降雪。这样的话,北京的干燥,也就基本不在了。再加上现在的寒凉,这段时间,应该就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了。因为那两个条件,湿和寒,北京地区也都具备了。
当然,天气条件具备了,只是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不一定真的就会流行起来。尤其是在,大家的防范意识、隔离措施都能比较到位的情况下。我们这里也只是在提示风险,下雪之后需要的是加倍小心,千万别掉以轻心。那北京的这种寒湿,什么时候才能过去呢?还是从过去5年的数据上看,北京大概会比武汉晚一个节气,也就是在清明节以后,气温基本能稳定在0度以上。为什么总说0度呀?我们在有暖气的房间里,室内温度如果低于0,只有十七八度的话,那种凉飕飕的感觉还会比较明显;到了二十一二度,感觉就暖和多了。
当然,这种感觉也只是参考。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随着天气逐渐变暖,病毒扩散的趋势,理论上应该会变慢。而所谓的拐点,也正在慢慢走近。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该怎么办呢?
四、等待疫情拐点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怎么做?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隔离。病毒传播,基本离不开人。所以,人多的地方,能不去就不去。实在要出门,一定一定要戴口罩。能走路就不坐车,能开车就不打车,能打车就不坐公交。回到家,先洗手。一句话,把自己放在一个罩子里,和这个世界,暂时隔离。
第二,保护正气,增加阳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么,怎样才能保护正气?还是要回到病毒的特点,它喜欢潮湿和寒冷。而从各方面提供的信息来看,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的症状,在早期,也往往是以湿和寒为主的,尤其是湿。这就相当于,你用自己的身体,模拟了一下武汉的天气。
实际上,我们身上出现湿和寒,通常意味着我们身上的阳气不太够了。这种情况下,要保护正气的意思,主要就是保护好阳气。
要保护阳气,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最重要的要记住:生冷粘腻,少吃,不吃。
、人得动,活动是生阳气最基本的方法。如果不在疫区,小区里又比较安静,或者家里院子比较大,可以到院子里走一走,遇到人就低头,离远点,不说话,风险就没那么大。即使在家里,也可以做八段锦和散步。八段锦可以跟着网上的视频做,一天三遍,每次十分钟。做透的话,做完一遍,会微微出汗的。实在学不会,就在家里散散步吧。
3、多晒太阳。一个房间如果长期见不到太阳,我们一进去就能感觉到一股阴气;其实人也一样,我们每天也需要见见太阳。实在出门不方便,中午跑到阳台上去晒一晒,有十分钟也好。
4、喝水要适度。喝太多水的话,如果化不掉,最后都会变成湿。
5、艾灸补阳。对于平时就容易怕冷,大便常年不成型的人,这些天,可以考虑时不常做一做艾灸。最重要的部位有两个,肚脐和足三里。艾灸肚脐,帮我们肚子里的寒湿也活动活动;足三里,告诉这些邪气,得往下走。一般来说,每周两三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对于普通阳气虚的朋友,已经差不多了。做太多,补出火来,反而容易外感了。
第三,阴阳平衡。我们讲要保护正气,重点一直放在阳气上了,但一点也没有忽视阴的意思啊。阴和阳,相依为命的,离开谁,身体都好不了。我们要保持一个正常的生活,晚上十点、十一点,该睡觉睡觉;平时不要一直盯着手机,刷焦虑,不要经常吃那些又麻又辣的东西,生活该节制的地方节制一下。
五、小结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疫情的一些基本分析。一个大的原则就是,病毒喜欢寒湿,不喜欢温燥。所以,随着天气转暖,形势会对我们越来越有利。具体从天气的角度,给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春分,一个是清明。在这段时间,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除了做好隔离,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阳气。远离生冷粘腻,每天活动活动,晒晒太阳。
我们相信,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一定会战胜病毒,赢得这场战役。
我们旨在传播好内容,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方剂与药材使用,还请咨询相关医生,不可轻试之。。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历史考察面对网络舆论乱象,吃瓜群众要有自己的定海神针面对武汉肺炎,着重提一提中医养生之“养气”新型冠状病毒面前说瘟疫中医的思维和中华的思维不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都不知道实事求是这么重要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把瘟疫研究透了!武汉防控指挥部要求:确保所有患者服用中药中医抗疫有奇效,只不过有人不愿意承认而已从疫情阻击战看中国令敌人胆寒的凝聚力中医:科学你慢慢学,我先治病去了人类史上,中医曾战胜31次大瘟疫,拯救了全球0亿人温病泰斗刘景源权威解读“武汉肺炎”比病毒传播更快的,还有这些致命的谣言!好心转发图片和截图,小心当了别有用心人的帮凶非常时期,中医告诉你怎样防护好自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教你如何治疗和预防中医一直被模仿,却始终未被超越00年,孩子,你一定要懂点中医!为什么厉害的中医名家都是“算命”高手?喜欢就请点亮“在看”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