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全球经济版图或将深度调整中国银行保险报
TUhjnbcbe - 2024/2/2 18:47: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记者于晗仇兆燕冯娜娜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截至4月13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逾万例,累计死亡人数超过11万。疫情的扩散,对全球经济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概率持续加大,金融市场也不断发出危险信号。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中国实现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大部分地区已进入集中复工复产期,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修复。然而,全球疫情形势尚未出现拐点,疫情持续时间并不明朗,随着各国防疫措施的升级,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危险水域。

疫情阴云下,全球经济形势将产生何种变化?宏观施策如何兼顾当下与长远?针对当下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诸多疑问,《中国银行保险报》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建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崔历,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昆仑健康保险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8位国内金融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度探讨。

发生金融危机概率与疫情何时控制有关

经济衰退或成大概率事件

《中国银行保险报》: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带来了哪些影响?

温彬:年全球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弱水平,当前停工停产、交流限制等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活动,使原本偏弱的经济雪上加霜。经合组织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0.5个百分点至2.4%,并警告如果疫情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或将跌至1.5%。根据当前形势判断,全球经济衰退走势基本确定。

一方面,疫情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全球股票、债券、汇率、大宗商品市场巨幅震荡,美元指数升破关口后又开始下探,VIX恐慌指数一度飙升至80以上,超过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另一方面,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停工停产导致出口企业生产、物流不畅,隔离防护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供需萎缩对全球贸易造成明显冲击。(注:VIX指数是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市场波动率指数的交易代码,常见于衡量标准普尔指数期权的隐含波动性。通常被称为“恐慌指数”或“恐慌指标”,它是了解市场对未来30天市场波动性预期的一种衡量方法)

程实:近期欧美各国防疫措施接连升级,但是由于前期的行动迟缓,疫情高峰的峰值和持续时间或将超出预期。不同于中国经济在一季度一次性出清大部分风险,未来欧美或将持续承受疫情升级、经济减速的双重压力。基于此,年全球经济将大概率进入衰退区间。

张玮:疫情对于全球的影响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疫情仅限于中国境内,中国作为传统新兴经济体的“火车头”,受疫情影响的负面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会拖累整个新兴经济体。而对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言,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停产停工对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供给端。这一时间,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疫情仅仅会对发达国家带来供给端压力,而发达国家自身的需求侧“应该不成问题”。

但随着疫情在海外的集中暴发,尤其是西欧、美国、东亚(日本、韩国)确诊人数的快速攀升,疫情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供给侧这么简单,更是影响到了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端,世界经济整体已经进入到供需两端的“紧平衡”。由于目前美欧等国家尚属疫情拐点的左侧,看不到峰值何时到来,所以很难确定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多久。

张承惠:疫情的冲击程度可能相当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但是由于大危机之后社会救济制度有所改进,惨烈情况应当较大危机为轻。特征一,全球贸易大幅收缩。特征二,经济大幅下行,西方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大概率全年负增长,新兴国家略好,增速也会大幅下降。特征三,失业率可能较大幅度上升,美国失业率已经明显反弹。特征四,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复苏缓慢,全球产业链有可能重构。特征五,国际关系面临重构。危机时期一些国家的自保措施有可能伤害原有的关系。特征六,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可能进一步泛滥。

《中国银行保险报》:目前疫情已对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带来明显影响,是否会重塑世界贸易格局?

姚余栋:总体来看,受疫情影响,服务业遭受重大打击,全球供应链可能出现中断,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意愿减弱,经济衰退已是大概率事件。疫情对全球经济负面影响若持续到三季度,会加速产业的重构与兼并。若疫情在全球持续超过一年时间,很可能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影响,全球产业链可能会移向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

张玮: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未来的某个时点美欧迎来了疫情拐点,也不能等同于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通常情况下,某个国家对于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停顿两三个月,这个国家就可能从该条产业链上被替换掉。目前来看,疫情已经导致多国关闭了不必要的空管航线,企业生产、运输、跨国贸易都受到影响。故此,疫情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长期的,很可能引发国际贸易格局的重铸,甚至可能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往后看,企业生产组装将更加具有“回迁性”。即原本依靠跨国生产的某些产业链条,很可能随着疫情的发展被迁回国内统一组装生产,至少这可以保证生产链条的完整性。但这样会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海外参与生产的国家丢失订单,面临大规模裁员,就业压力凸显;二是跨国企业的“回迁”表面上保证了生产的完整性,但却被动增加了成本,企业利润受抑制。

流动性危机考验全球智慧

《中国银行保险报》:如何看待美国实施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全球流动性危机的阴云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应如何应对?

张玮:疫情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3月初以来海外金融市场和原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暴跌,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美国“广义基金”存在保证金缺口,继续抛售海外金融资产(包括黄金)换回美元填补国内流动性,这就造成了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缺口向海外“溢出”,并引发了包括A股北向资金接连净流出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资金普遍回撤。第二个层面是受疫情影响较重国家普遍具有的国内内生性的流动性紧张,主要体现在企业和个人居民的现金流吃紧,疫情隔离限制了企业和居民收入,债务违约问题加重。

目前来看,第一层面的流动性已经得到缓解,具体做法是美联储前不久开展的“广泛性量化宽松”,无限制承接广义基金抛售的美债和MBS产品。此外,很多基金公司也在通过“做对冲”来平衡内部流动性。对于第二个层面,企业和居民户的流动性引发的债务违约问题,各国普遍采用的是降息和跟随性量化宽松政策。当然,这种做法只能够通过降低资金成本缓解企业的短期需要,对于疫情防治本身起不到任何效果。真正能够对疫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的还是财政政策,尤其是承诺全民有药可医。

李奇霖:美国的无限QE,其主要目的是应对居民企业和金融市场出现的流动性紧缺问题。其他海外经济体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也基本采用了相似的财政与货币宽松手段,在疫情期间,这种力度是合适的,可以有效应对流动性问题。但对于经济暂停与衰退,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只要疫情不能得到控制,居民不敢消费,企业不敢生产扩张,政策刺激需求的作用就很难得到发挥。中国早在一季度就已经控制住了疫情蔓延,所处阶段与海外多国不同,后面要稳增长、保就业,需要出台更多的逆周期调节政策。

程实:总体而言,美联储的大部分举措行之有效,但半月两次非常规降息为百年历史之首例,审慎性值得商榷。从政策效果来看,3月16日美联储降息之后的一周内,美股三大指数降幅均超过12%,为年以来单周最大,市场显然受到政策的“惊吓”而非“惊喜”。从政策接力来看,提前打完政策“弹药”之后,却未能止息市场波动,这使得美联储自身陷入困境。

在战“疫”下半场,全球政策亟须新一轮系统性变革。未来全球政策的演变有望以“五个结合”为方向,即顶层设计与细化落实相结合、危机救助与常态扶助相结合、短期托底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宏观增长与微观福祉相结合、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相结合。沿循上述方向,政策变革的推进速度和执行效果,可能会主导疫情下各主要经济体走势的长远分化。

崔历:美联储的量宽旨在舒缓市场短期流动性压力,减少财政刺激下的利率上行压力,并对流动性压力最大的企业债市提供支持。上周美联储更新出台措施,首次为部分高息债债市提供支持。

即使如此,短期经济深度衰退不可避免,延续时间则首先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疫情后预计经济活动将反弹,陷入持续萧条的可能性不大。但疫情受控之前宏观政策提振经济的效果有限。此时宏观政策支持主要在于纾困和管理风险:一方面是财政发力,为疫情期间的就业和民生提供保障;美欧等国推出财政的支持,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属史无前例,包括医疗、失业保险、个人补贴、企业救助等多项内容,有助于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支持,未来还可能进一步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货币和财政支持,控制企业破产和金融体系的风险传染。各国也都相继出台相关措施。借用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将疫情形容为一场“暴风雪”的说法,此时宏观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加固房屋,增加经济对抗疫情“暴风雪”的韧性,为未来的复苏做准备。

受疫情下的美元流动性紧缩和油价下跌影响,新兴市场3月资金大幅外流,货币贬值,未来财政、货币政策支持要平衡提振经济和维持国际收支稳定的需要。中国情况较好,全球的避险需求和境内外的利差支持资金流入,汇率较为坚挺,但未来仍需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传染。近期美元荒也再次体现了国际融资结算体系单一依靠美元的风险。中期需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球新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哪些特征可能会成为金融危机的标志?

程实:本次美元流动性危机爆发,并对其他市场产生强劲的“虹吸效应”。这种流动性急剧趋紧的困境,与年金融危机相似。但流动性危机的根源有所不同,年金融危机是大量“有毒资产”阻碍了银行放贷的意愿,从而造成流动性紧张;本次危机则是金融市场开启被动去杠杆,导致资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这与年股灾相似。

温彬:当前,与危机相似的特征只是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但各经济体央行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金融机构经营较为正常,综合考虑各方面形势,还不足以判断全球经济将进入金融危机。事实上,随着恐慌情绪逐渐被消化,金融市场波动幅度也有所降低。目前,美元指数再度回落至以下,说明市场恐慌情绪有所降温,股市下跌后也有回补,道琼斯指数最深跌幅37.1%,目前跌幅已经收窄。

就金融危机的标志而言,主要有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企业大量倒闭、金融机构大范围破产、市场流动性枯竭、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贬值、高债务国家债务链条断裂等特征,只有全面的经济指标恶化才说明危机来临。

李奇霖: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与疫情何时得到控制有关。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超过二季度,那么现在暂时得到缓解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再度爆发。美国企业部门的债务问题,居民的失业问题都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阿克琉斯之踵”。

姚余栋: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实际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对于宏观审慎监管做了不少工作,在巴塞尔协议III的框架下,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问题的关键仍是在于疫情防控,若疫情反复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经济复苏将会出现明显问题,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上升问题也一定会逐步反映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全球经济何时能够回暖?现在判断为时尚早,目前看疫情影响至少持续三季度,预计全球经济年可能企稳,但仍取决于疫情发展。

中国对策:不要盲目迷信“逆周期”调节

中国经济迎来大考

《中国银行保险报》: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带来多大冲击?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奇霖:全球疫情的蔓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一是供给端,疫情使多个国家的生产停滞,可能影响我国对进口中间投入品较高的行业生产;二是需求端,在防疫和恐惧下,海外企业与居民的消费生产受到影响,外需变得疲弱,部分以海外市场为主要需求的企业可能会再度面临缺订单、经营现金流断裂的困境。我们测算的结果显示,如果全球经济增速下行至零,那么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降至20%以下。

温彬:一方面,疫情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主要通过预期、跨境资本流动等渠道向国内金融市场传导,导致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近期,美联储加大宽松货币政策力度,但境外市场对疫情防控预期悲观,避险情绪上升,美元指数反而走强,全球股市、债市、汇市、大宗商品价格都出现明显下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国内股市亦受到影响有所下跌,北向资金也有流出。

另一方面,疫情影响全球贸易,通过生产、消费、贸易等途径向国内传导。国外疫情加重导致需求减弱,影响我国出口,全球贸易的供应链也有可能因疫情而重构,从而影响我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玮:疫情破坏了多年以来建立的全球产业格局,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来看,中国不仅面对内部的“紧平衡”,更是受到海外疫情暴发影响,需要面对长时间的外需回落。不过,这种外需回落是结构性的,并不是所有贸易品的普遍走势。中国传统制造业在世界分工格局中的作用必不可少,相信部分商品的外部需求会不降反升。

对于中国自身而言,疫情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大多集中在今年一季度。尽管现在国内还没有“官宣”拐点到来,但我们已经看到社会生产初步回归常态,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0%(尽管复工率与实际生产率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今年的经济节奏,就是“一季度靠货币,二季度看财政,三季度见效果”。

崔历:全球贸易上半年预计同比大幅下跌,贸易行业压力较大。特别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经济版图或将深度调整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