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寿险公司业绩“冰火两重天”,背后的深层原因何在?
截至8月16日,已有62家寿险公司披露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有26家盈利,34家亏损。
泰康人寿净利润超60亿元,领跑一众寿险企业,而中信保诚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亏损超34亿元,成为上半年寿险公司亏损之最。
(来源:公司公告)
寿险企业上半年业绩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下半年还有哪些悬念待解?
输家赢家
以银行系寿险公司为代表,整个寿险行业在3年半的时间里经历了大起大落。
年以来,整个银行系寿险公司普遍面临亏损。
、年十家银行系险企合计净利润分别约-12亿元、-亿元。而年这一数据为98亿元,落差相当大。
(来源:公司公告)
转机终于出现了。今年上半年,多数银行系险企业绩明显回暖,合计净利润超50亿元。
(来源:公司公告)
让人奇怪的是中信保诚,在行业大盘企稳情况下,却交出巨亏的不及格答卷。
中信保诚全称是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原名信诚人寿,成立于年,由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联合发起创建,双方均持有50%股权,是我国第一家中英合资保险公司。
年10月,信诚人寿正式更名为中信保诚。年4月,中信集团将其持有的中信保诚50%股权划转至中信金控。
看上去,中信保诚底子并不弱,从年至年,公司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业绩表现一度成为银行系险企的典范。
(来源:中信保诚公告)
但年开始情况急转直下,盈利大幅缩减。到了年,一头栽下,亏损8亿,这是中信保诚自年以来首次亏损。本以为只是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今年上半年巨亏超34亿。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与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导致增提保险责任准备金以及权益市场高波动等因素相关。
在旧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传统险准备金的折现率假设基准是“天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随着近两年天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寿险公司准备金需要补提,进而拖累利润表现。
中信保诚目前仍采用旧会计准则,有业内人士分析,后续实施新会计准则后,预计其净利润表现或许会得以改善。
与其形成对比的是,有的寿险公司在偷着乐。
同是银行系险企的中邮人寿,上半年净利润近57亿元,其扭亏为盈主要受转为新会计准则影响。
(来源:媒体报道)
不过,如果扭亏主要靠会计准则的变化,当其它险企如法炮制之后,中邮人寿的领先优势能否保持,则另当别论。
有市场分析人士对《天下财道》表示,新准则实施后,部分寿险公司的净利润表现好于旧准则,这主要是因为新准则提供了资产和负债两端的OCI(其他综合收益)选择权,通过资产负债联动,平抑了利润波动,尤其在当前利率下行阶段,作用更加明显。
不过,新准则的实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新准则下,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格式发生了变化,但各家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及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都有待提升。
难兄难弟
偿付能力可谓是寿险公司的中枢神经。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年二季度末,保险业整体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约%。
其中,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就人身险而言,二季度相比一季度并未发生多大变化。
(来源:国家金管局)
但仍有4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分别是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合众人寿、华汇人寿。其中,北大方正人寿、三峡人寿风险综合评级已经降至D,而合众人寿、华汇人寿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且早在一季度,这四家险企风险综合评级已经降至目前的水平。
这几个难兄难弟,具体什么情况呢?
北大方正人寿自年第四季度起,偿付能力便呈现出陡峭的下滑趋势。
直到年9月,北大方正人寿实施了一项17亿元的增资计划,其四季度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终于上升至88%、%。
然而,到了年第二季度末,这两项指标又现下滑,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降至72%、%。
(来源:北大方正人寿公告)
三峡人寿则是连续多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D级。自年一季度起,因偿付能力承压以及相关的战略和可资本化等出现风险,其风险综合评级由C级调为D级。
此外,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三峡人寿流动性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1(未来3个月)”和“流动性覆盖率LCR3(%)(未来3/12个月)”均低于监管要求。
公司预计,“未来3个月现金流入无法覆盖现金流出”。
(来源:三峡人寿公告)
合众人寿是偿付能力“不达标”时间最长的,从年四季度开始,该公司的风险评级已连续15个季度被评为C级,对其主要原因,合众人寿称是“由于公司操作风险较大导致”。
国家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