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入世20年看外资保险细数当年外媒四大预
TUhjnbcbe - 2024/2/9 9:59:00
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文丨一派

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WTO第个成员国。20年中,外资险企的进入、中资险企的成长,都推动着保险业的发展。

“入世”以来外资险企的整体情况,在《入世20年看外资保险①:市场份额不足10%,是不为,还是不能?》一文中已经进行了展现。此次,我们将换一个比较独特的“参照系”,通过当年境外媒体的文章预测,来一窥外资保险与中国保险市场的变化。

在年底、年初,正当中国“入世”谈判胶着之时,就有外媒发表一篇著名的述评,告诫那些有意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别高兴得太早了。文章中表示:

外国保险人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进行了昂贵的竞逐,现在,那些稳操胜券的公司的首脑们会说,他们的慷慨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回报将是巨大的。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中国保险市场在近期内的潜力被大大高估了。对于所有,或者说许多即将进入市场的公司而言,等在前头的将是连年的高成本和微薄的利润(如果有的话)。

针对外资险企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这篇文章还给出了四大预言,虽然多充斥着悲观色彩,但在20年后回看这些这些预言的应验与否、打脸多少之时,仍能从中看到来自当时成熟市场的理性与冷静,特别是这些预言还提醒着我们: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之路,还很漫长。

1

-InsuranceToday-

预言之一:中国市场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那篇文章说:中国的保险市场,“很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年,中国的保费总收入约为亿美元,其中非寿险保费63亿美元,寿险保费亿美元。

相比较而言,中国亿美元的保费收入相当于美国市场的2.3%,日本市场的3.7%,德国市场的9.2%,与台湾市场大致相当,而台湾只有万人口。”

其中还直言,“中国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在某些特定的保险领域内,妨碍增长的因素将令人头痛。”

然而,中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说明,以上预言可以说是离谱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发展速度,打碎了所有预言家的眼镜,也打疼了他们的脸。

在年,中国市场的保费收入超过日本,位列全球第二,尽管距离排名第一的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约为美国的40%),但已在如今稳坐全球第二保险市场的位置。

当然,在打破外媒对我国保险市场容量质疑的同时,也应该看到:

一方面是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还坐在世界的后排,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保障的覆盖对广大人民来说仍然有限;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保险市场的保费规模中,储蓄理财型的产品占据了大量的保费,这使得保险市场的业务质量和成色其实要打上一定的折扣。

事实上,保险行业在这几年也开始了向高质量转型的步伐,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对于保险市场来说,光有庞大的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2

-InsuranceToday-

预言之二:外资保险人是大鱼群中的小鱼

外资在中国的增长前景如何?文章预言,外资保险人能够期待的将是“缓慢的、高成本的发展,没有成功的保障。”

并以此预言,外资保险人是“游在比它们大得多的鱼群中的小鱼。”

这在当时来说是事实。年,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58%,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到年,虽然从市场主体数量来看外资公司约占28%,外资原保费收入的绝对额达到.44亿元,但在4.53万亿元的总保费收入中,连个零头都不到,市场份额仅为7.79%。

在寿险市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等五家上市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外资公司仅占9.75%;在产险市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三大家市占率接近2/3,外资公司仅占2%。

不过,比起20年前,外资险企其实从自身规模还是市场占比,其实都有明显的发展,即使仍称为“小鱼”,也是相对而言,并且是不断发育、独具竞争能力的“小鱼”。很多外资险企不仅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甚至中资“大鱼”们也不敢小觑。

特别是在盈利能力方面,外资险企几乎普遍优于中资险企。这也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其实鱼的大小,并没有优劣之分,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活下来、活得欢的鱼,才是好鱼。

3

-InsuranceToday-

预言之三:外国公司将一直挣扎在约束之中

外媒文章还表示,“尽管中国加入WTO后这些限制会慢慢解除,更大的自由化承诺要在三到五年之后才能兑现。”

并以此预测,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将一直挣扎在各种约束之中,难以快速发展。

理论上,此言到是不虚。根据“入世”协议,中国在开放保险市场方面作出如下承诺:

企业形式:

①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比例可以达到51%。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公司,即没有企业设立形式限制。

②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外方可以自由选择合资伙伴。

③允许所有保险公司按地域限制放开的时间表,设立国内分支机构。

开放地域:

①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提供服务。

②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和非寿险公司在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提供服务。

③加入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业务范围:

①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向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财产险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险和信用险服务;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向外国和中国客户提供所有商业和个人非寿险服务。

②加入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向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向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

无论是股权结构、经营地区还是产品业务,对外资保险公司都有明确的限制。这也使得距今为止,外资险企往往规模不大、机构不多,而且在监管方面也一直有着专门的管理制度。

不过,在如今严监管的态势下,中资、外资都面临着不小的约束,由于很多中资险企之前多年的粗犷式发展以至于挖坑甚多,经营健康程度堪忧,反而被限制得更多。

同时,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宣布取消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年临近年末,最新消息是:银保监会拟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份的比例上限。可以说,对于外资险企又是一大利好。

当然,保险市场开放绝不是大门敞开,让“外人”随便获取真金白银,其真正目的也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高层早就表示:我们实行的是“开放性的保护主义”。所以,即使对于外资公司的或严或宽,其实也都在有司的拿捏之间。

4

-InsuranceToday-

预言之四:保险欺诈将是大问题

这篇文章最后一个预言是,“由于法律措施和其他约束力的极度匮乏,欺诈将是影响那些冒险家的一个极大的问题。”

这些年来的事实表明,保险欺诈的确是、而且愈益成为一个“极大的问题”。

在财险领域,第一大险种车险是欺诈重灾区。银保监会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保守估计,我国车险欺诈渗漏占理赔金额的比例至少达20%,按年车险理赔支出.50亿元推算,保险公司车险欺诈渗漏损失可达亿元;职业型欺诈明显攀升,且日益呈现出团伙化、专业化,甚至演变为犯罪集团结盟。

在人身险领域,各类“黑产”野蛮生长,有业内人士列举了“代理退保黑产”“理赔黑产”“维权黑产”“增员黑产”“自媒体黑产”等一系列名目,描绘出一幅群魔乱舞的恐怖场面。

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将“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纳入扫黑除恶范围。

不过比起外资冒险家,与这些保险欺诈联系最多、受害最广的,往往都是中资企业。而在这些年来,外资保险往往能营造出一种更加风控严格,合规经营的感觉。

于是,与其在意预言中的“由于法律措施和其他约束力的极度匮乏”是否符合市场事实,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自身严守合规底线,打击、杜绝欺诈等乱象行为的出现倒是目前最应该予以考虑的。

后记

可以说,尽管外媒文章关于中国市场增长速度与规模的预测完全失准,但是关于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外资保险人可能遇到障碍的判断,其实还是颇具先见性的。

而且如果冷静看待,这些预言至今对于中资保险、对于我国保险市场的健康成长,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与警示意义。

的确,比起单纯的增长,这种全面、健康的市场成长,显然更为重要,而这也正是对外开放所带给我们的。

经过20年的发展,“入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开放,市场上所有的主体,无论中资和外资,都是受益者。而外资保险人虽然也经历了踉踉跄跄,但只要坚持下来,大都已进入收获期。

毕竟,市场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增效、优化与共赢的过程,期间也必然遇到种种质疑、唱衰、进程中的反复,以及各种各样的声音,于是,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复杂与漫长,看清自己与外界,保持自信、冷静而理性的心态去对待,才能理解其中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让自身也得到成长与提升。

这便是开放的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世20年看外资保险细数当年外媒四大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