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保险公司破产了怎么办你对安全的直觉可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m.39.net/news/a_5940516.html

平日里跟客户交流,被问到最多的问题都是跟「安全性」有关的:

保险公司安全吗?倒闭了怎么办?保险公司如果破产,我的钱是不是就白交了?干嘛为了多那么一点点的利息买保险?还是放银行里靠谱啊大公司后台硬,绝对安全,小公司垮了怎么办?保险都是骗人的,与其被坑,不如买股票基金……

每次被投来「连珠炮」一样的问题,我都会神经紧张,手心出汗,有种「百口莫辩」的感觉,就像课堂上发了个呆,老师总是会突如其来又恰到好处地发出一句灵魂拷问:XXX,你来回答这个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分量不清,三言两语是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的,哪怕是行业里功力深厚的老法师,也没有把握用「电梯0秒」解决战斗。那我干脆写篇文章,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话把这个问题讲透彻。

这些问题看起来相关,维度和层次却各不相同。我们不如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把跟「保险」以及「安全」相关的问题,都扫描一遍,这样,也许我们就能清楚来龙去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不破不立:「绝对安全」是幻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问题:我们每天无意识地睁眼闭眼、呼气吸气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还是纯粹一个概率事件?

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近8公分,气温会上升50度,海洋会被蒸发,生物无法生存;如果当初陨石没有撞击地球而只是擦肩而过,现在还是恐龙的纪元;如果不是一次偶然,我们的祖先发现火的特别,就没有脑的进化,就不会有智力的爆发,一举站上食物链顶端;如果没有从1亿个精子中脱颖而出,就不会有你当初的呱呱坠地;如果不是你体内的50万亿个细胞完美地分工协作,你很难自如地行动和思考;如果不是你的免疫系统每天赢得成千上万次战争,一个纳米级别的分子生物就足以终结你的生命……

同样,如果你没有出生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你就不能奢望社会带来的安全感;如果你没有出生在一个包容而充满爱的家庭,你也体会不到来自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安全感;如果你经常劳而无获,长期处于「稀缺状态」,那财务安全也无从谈起。

从某种程度上,「绝对安全」是一种奢望,一种「幻觉」,无论是物理、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也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财务方面。

就财务本身,在金融和经济领域,有「神奇子弹」吗?不存在的。

过去五年暴雷不断,从P2P、信用债、私募基金、财富管理公司到券商子公司、信托再到银行、地产、比特币,星火燎原,无一幸免。保险领域也未能独善其身,也有了一例破产重整的案例。

经济生活领域处处有蝴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引发一场风暴。极端情况下,你就是把钱藏床底下或者砌墙里面,也免不了发霉损坏或者被贼惦记。

财富保卫战,关关难过,关关过。小孩子才会整天抱着大人的腿求抱抱,寻求绝对安全感。成年人应该在认清现实之后,理性勇敢地应对风险,控制管理风险。

追求「绝对安全」是一种妄念。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黑天鹅更是防不胜防。

如果你接受「相对安全」,那么保险和保险公司的城墙是最坚实的,安全级别也是最高的。

横向对比:保险>银行>证券

现在还没有打破刚兑的金融工具只有:50万以内的银行存款、国债和保险。

如果要问安全性,最安全的就是这三种。短期存银行,中短期选国债,中长期则是保险最安全,且收益最高。中长期财务目标,寻求确定性收益的部分,最好的投资就是保险。

金融工具有不可能三角: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

从机构的角度看:银行对应流动性,证券对应收益性,保险对应安全性。不是一元对应,但鲜明的特点可以对应上。通常每种工具可以兼具2种特性,唯独不可能者同时具备,比如:银行以流动性为主,安全性为辅;证券以收益性为主,流动性为辅;保险以安全性为主,收益性为辅。

剩下的就是他们分别要牺牲的特性:银行牺牲收益性,证券牺牲安全性,保险则牺牲流动性。

所以,没有完美的金融工具,只有资产组合配置才能达到收益与波动的完美平衡。

投资是门艺术,而非科学。

单论安全性,保险才是王冠上的珍珠。

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为什么舍弃雷曼兄弟而选择救AIG?因为保险跟普通百姓的生活更紧密。如果AIG倒闭,损失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还会影响很多人的正常生活,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远远胜过雷曼。

为什么大家放在银行里50万以内的存款是有国家保障的?是因为年出台了《存款保险条例》。而与之相类似,用于保障大家保单权益的《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的时间比银行的《存款保险条例》整整早了10年。而且保险保障基金对消费者的保险权益保障更全面,更完善。

也有不少有见地的人会说,保险保障基金并不会%兜底,极端情况下,客户的保单利益还是有可能受损的啊。

不可否认,理论上,如果漏洞的确很大,超出保险保障基金的能力范围,损失不可避免。但是但是,这样的概率非常低,出现这种风险的可能,不说百年一遇,怎么也有两百年一遇。

有些人拿保险保障基金不能完全兜底这样的极小概率事件来吓唬消费者,让消费者对保险本就有限的信任更加脆弱。多少有些无奈,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而有些人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谋生。

实际上,保险的安全性最关键的点根本不在「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而是由《保险法》规定的一整套的安全保障机制,也就是业内人士经常说的「十大安全机制」。

「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只是整个安全体系的一个环节,虽然是最后一道防线,却还不算是整个安全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更重要的防线其实在保险公司走向破产之前就已经固若金汤了。

纵向对比:大小公司一样安全

我说大小公司一样安全,估计有不少人会来喷。特别是某些逻辑难自洽的人,一方面跟客户说保险是安全的,一方面又说小公司风险高,保险保障基金不兜底,千万别买小公司产品。

潜台词就是:我是最安全的,同业不够安全。

不得不承认,大公司往往更稳健,受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