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冠杰讲康平本伤寒论之第一百零六条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13045.html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每天收到这样的好信息

《康平本》在“其人如狂”后,“血自下者愈”,是旁注内容,《宋本》将旁注内容篡入正文是这样的,“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非常明显《宋本》为了使句子通顺,所做的修改,这个几乎毫无疑问。另外条文当中的“小腹”,在《宋本》是“少腹”,这两个字相通的,没有质的区别。

下边我们解读一下:

“太阳病不解”,本来就是太阳病,为什么太阳病不解啊?是因为治过,或者失治,或者误治,太阳病还没有解除。之所以不解是在提示下边的疾病,可能由太阳病不解发展而来,有这方面的意思。

那么“热结膀胱”,这是古人对桃核承气汤证做的一个病理解释。如果我们现在理解的话,就应该理解成“热结于少腹”。这个“膀胱”说得不太确切,因为这个方证绝无膀胱的症状,没有膀胱的病变,所以这个“热结膀胱”指的就是少腹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使后世理解经方理论出现了很多偏差。这说了膀胱,前边说“太阳病不解”,差不多是除了胡希恕以外吧,其他的注家都把它注成“随经入腑”。就是说外邪随经入腑,从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膀胱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不符合经方理论。

“其人如狂”,这个“狂”是指的精神躁狂失常的病症。那么“其人如狂”的意思,就是说患者发生了如同狂躁失常的这种精神病。病人为什么会出现精神方面的一些问题呢?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就是里热严重,我们从治疗方剂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方剂当中有一个完整的调胃承气汤方,所以这儿的“其人如狂”就包括了调胃承气汤中的胃气不和谵语的这个因素存在,也就是说里热严重,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是瘀血,坏死以后的血液成分不参加血液循环,它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就会发生变质,变了质以后会产生一些氨,这些氨随着新鲜血液流遍全身,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我们从经方里边也能看出来,凡是有瘀血证“轻则喜忘、重则其人如狂”,说胡话这一类的精神方面的症状。你看古人总结的这个,就是从临床中来的嘛,也非常贴切。

旁注我们先放一放,按着正文往下学。“血自下”,就是指的便血,或者妇科有下血的症状。这个症状并不是特别得多见,不一定。从临床统计资料来看,有下血,甚至衄血这一类的情况,但是出现的几率并不高。那么在这个条文里边把它强调得这么高是什么意思啊?重在强调这个方证有血证的存在,重在强调有血证。

下边“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是论述的治疗的方法,或者叫治疗原则。但是这儿呢,有一个问题,从药物的组成上来说,祛瘀血的药就一味桃仁,恐怕里热是一个主要矛盾。里热证和表证同时存在的时候,治疗原则就是先治表证,后治里热,这个地方就符合这个原则;但是如果是纯血证,那就例外了,当血证和表证同时存在,治疗上先下血,因为瘀血是主要矛盾。这是临床当中我们应当知道的常识。这儿告诉我们如果有桃核承气汤证,同时又有表证,应该先解表。

但是,桃核承气汤证是一种挺严重的精神病,又有发热,有点恶寒,他有表证,在这种情况下,解表的方法一定要辨证非常准确,而且服一次即得。为什么?人疯着呢。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很急迫的病,甚至你都没有机会去辨别他有没有表证。但是有这么一个原则,如果临床当中发现真有表证的话,你可以剂量稍微大一点,辨证准确一点,一付即得。就可以用这个方剂治疗了。

“外解已,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服了解表药,表证的症状消失了,然后再针对“其人如狂”、“小腹急结”这样的情况治疗。方剂就是桃核承气汤。这个“小腹急结”,按照标准的解释:少腹部或痛或胀,急迫、拘急,痛苦不可名状的这么一种病。实际上我们在临床当中,做个腹诊就比较明确了,你去按按他的小肚子,肯定会拒按的。这个时候腹诊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旁注“血自下者愈”。意思就是“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这一类的疾病,出现下血的情况的话,就可以自愈了。大家仔细分析下,前边有“血自下”,原文里边绝无可以自愈的意思,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客观地说,既然作者往里边加这样的旁注,恐怕他在临床当中可能有过这一类的经验,所以我们还是存疑,但是跟这个条文的意思绝对相背的。而且,在临床统计资料里边有月经量多,尿血,衄血,黑便,有这样的症状存在,但是,病还没好啊,所以还要用桃核承气汤治。那怎么叫“血自下者愈”呢?所以说这个旁注是值得分析研究的,咱们存疑吧。

学习这个条文,重点上应该弄通这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桃核承气汤证可能由表证发展而来。其二,当确认这个方证同时又伴有表证的时候,应该先解表,然后再治桃核承气汤证。第三,按着经方理论的常识,如果没有经过表证阶段,直接发生这个方证,用这个方剂一样治疗。第四,如果我们结合临床的话,这个条文里边所论述的这些症状,都是这个方证一些典型的症状,实际上在临床当中,病人还会有若干的里实热或者瘀血证的一些脉象,舌象。

桃核承气汤证的病理:阳性里实热证合并瘀血证。

下边我们做个小结:本来是太阳病,没有解除,患者又发生了热与血结于少腹的病证,病人表现为如狂,血自下,如果此时表证仍未愈的话,不能先治疗热结的病证,应该先根据症状的反应以适当的方剂来解除表证,当表证解除后,患者仅表现为少腹急结等症状的,宜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下边我们再看看方解,桃核承气汤有五味药组成,有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实际上就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和桃仁。调胃承气汤去热的力量大于去实的力量,因为里热而造成的胡言乱语、谵语的症状,就是调胃承气汤治疗范畴。桃仁是寒热倾向不很明显的一味祛瘀血的药,有破血行淤,润燥滑肠的功能。

我在上学的时候,文革后期那个年代,有一个事对我印象挺深,有一本很旧的小册子上说过一个事儿。有一个还没有结婚的姑娘,得了神经病了,还是跟感情有关的相思病,精神失控没有人能管得了她,疯疯癫癫的。有一次自己爬到一颗很大的桃树上去了,恰恰是桃树开花的季节,她就没命地摘桃花吃,开始人没管她,她总在吃,人们怕糟蹋树,就把她弄下来了,后来就大睡了一场,病好了。这个事的可信度我们不敢说,但是,大家想想跟这里有相通的地方,桃花和桃仁都是一个植物上的,恐怕性味上有相似的地方。

这个方后注里边有两点咱们需要注意下,一个是芒硝需要分冲,药液熬好了以后把芒硝再加进去,稍微再加加热;另外要求饭前服,有些下瘀血的药有这样的要求,桂枝茯苓丸也是这样的要求。

下边再看一看方证:

症状:小腹疼痛、便秘、神昏谵语如狂、小腹硬痛拒按、发热、小便短赤、心烦、口渴、月经量多有块色暗、面色晦暗、腰疼痛、血尿、小便难、面红目赤、头晕、头疼、胸闷痛、少寐、口燥咽干、少食、呕吐、步履困难、心悸、下肢冷麻、衄血、肩背痛、便黑。

舌质:红舌、有瘀点或瘀斑、舌紫暗、酱舌、舌淡、舌黑、舌青、舌胖、裂纹舌。从舌象也能看出来,这么典型的瘀血证,这么热的病,还有淡舌的情况。所以,任何一个证都不能作为确定方剂唯一的依据。

舌苔:黄苔、白苔、腻苔、苔干燥、薄苔、厚苔、灰苔、黑苔、少苔、有芒刺。

脉象:沉脉、数脉、弦脉、涩脉、滑脉(大家看,一个是涩脉,一个是滑脉,这恰恰是两个相反地脉象,有瘀血有可能呈现涩脉,有热则可能出现滑脉)、细脉、实脉、紧脉,还有洪脉、大脉、濡脉、迟脉、伏脉、缓脉、弱脉、浮脉、结脉、散脉、兼脉。

那么这些数据啊,大家都不能当做耳旁风听完就得,大家得动脑子想,这是临床资料,这就是临床实践,所有的理论都得跟它接轨。如果说接轨,桃核承气汤证出现了这么多的脉象,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这个脉象?脉象跟其他的证是一样的,脉象有自己的客观性,不受病人主诉的影响,这是医者的一个感觉,所以具有客观性。但是,没有一个某个方证里边必见什么脉象,甚至哪一种脉象是个绝对多数,你都很难把它确定下来。所以说呢,客观地对待脉象的话,脉象和其他的证一样,都是我们用方谴药的一个依据,都是依据之一,但是也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都要四诊合参。

桃核承气汤的现代应用:

急性肠梗阻、急性坏死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肠炎、直肠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痢疾、暴发性痢疾、麻痹性肠梗阻、胃柿石、机械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肝昏迷、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精神分裂症、脑挫伤、反应性精神病、流行性出血热、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后遗症、多发性脑梗塞、癫痫、癔病、反应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输卵管结核、不孕症、痛经、人工流产、胎盘残留、子宫肌瘤、盆腔炎、产后阴道血肿、卵巢囊肿伴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子宫脱垂、附件炎、更年期综合征、习惯性流产、产后感染、胎死腹中、糖尿病、神经衰弱、脑膜炎、森林脑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增生性脊椎炎、肺心病、心肌梗死、肺炎、尿道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特发性尿血、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急性间歇性卟淋病、尿路结石、内痔嵌顿、膀胱肿瘤、眼外伤、结膜炎、麦粒肿、视网膜炎、角膜炎、白内障、湿疹、荨麻疹、冻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骨质增生、关节炎、外伤、风湿病、结核。

前两天我跟大家说的那个神经病的病人,十来天呢,她丈夫每天都给我打一个电话,她现在就跟好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药还在吃。稍微有一点口苦,出现了嗜睡的症状,这样她就恢复得快了。她现在手头上给她有三种药,一种是大柴胡汤合上桃核承气汤,因为她有口苦,有明显的柴胡证,她最初是吃桃核承气汤好了的,后来呢,她能来诊的时候,根据她的脉象,口苦,往来寒热的情况,就给她大柴胡汤,因为她有里实的情况,就给她合上桃核承气汤,吃了以后就很快就接近常人了。因为她体质比较弱,逐渐地实证不那么明显了,我又给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个时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是不断地在变化比例,根据她那个情况不断地在变化。第三个方剂是什么呢?她有肌肉跳动,有点像帕金森综合症一样,那个抖啊,现在她神经病好了以后,她那个病又发作了,我就给她防已茯苓汤合上当归芍药散,她既有水又有贫血的情况,实际上她现在既有血证的实证,又有血证的虚证。那脸色黄黄的,你扒开下眼睑看看,那里边都几乎看不到血丝。这样呢,她的肌肉跳动的症状也基本上就痊愈了吧,基本上就是所有的症状差不多快好了。

还有一个患脑瘤的,他还是转移性脑瘤,就是癌证。他那几天也是热得历害,就喘出气来都特热,再加上他大便也不通,我给他也是桃核承气汤。他是单纯的桃核承气汤,神经病好了,那个病也稳定了,大便也通了,身上也轻松多了,头也基本不痛了。

那么通过桃核承气汤这个方证,我们来看看,在单个的方证之上,还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辨证体系?这个辨证体系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这个桃核承气汤证,有里证、有实证、有热证、有阳性证,在六经,八纲里边都有相应的内容。但是瘀血证,这两个辨证体系里边都没有。但是这个血证呢,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辨证因素,如果不包括的话,这个辨证体系应该是不完整的。我们从桃核承气汤应该能看出这么一个问题出来。

再具体的分析一下,先看看六经辨证。经方理论里边的这个所谓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命名的。咱们看《康平本》就看得非常清楚了,它就是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人就是六大类疾病。它的实质就是将常见疾病的症状反应,按照这些症状之间反应内在的一些规律,划分成了三阴三阳这么六大类的疾病类型。这就是所谓六经辨证的实质,人家是这个东西。大家看啊,经方的书里边,条文里边有很多提到寒热、虚实,包括血证、水证都提到过。那么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三阴三阳就是经方辨证体系里边的一个基础部分,应该是比较重要的,这是肯定的,因为它作为题目提出来了。它是一个基础部分,但是它不是全部,它不能涵盖寒热,虚实,水证,血证。里边实际上不包括,人家也没想让它包括,条文里边都有了。实际上古人是把症状分为六大类的疾病,把六大类疾病当作主线,来论述经方理论整个辨证体系,人家是这么一种情况。实际上就是说当作提纲,或者当作框架来论述的。其他的辨证要素呢,都隐含在条文里头了。如果能这么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六经辨证,就是后世医家在对经方理论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情况下,做的一个机械的片面的总结。再加上王叔和把辨太阳病一下又弄成脉证并治了,就弄得更叫人难以见它的原意了。人家原书压根就没有这意思。那么我们进一步地再去分析,回到胡老的那个基本观点上,从这个角度看经方里边的三阴三阳的话,就跟《内经》里边的三阴三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对的不是一体的东西。《内经》是用三阴三阳的方法对人体的经络进行分类,而《伤寒》同样也是用这个方法,但是分类的对象却是人体患病以后,表现出来的症状反应。所以两者方法相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咱们再看看八纲辨证,实际是后世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辨证体系。这里即包括了表里,就等于有了半表半里了,同时也有阴阳、寒热、虚实这样的疾病性质的辨证要素。实际上说透了,还是针对着六经辨证,六经里边不包括这套东西,那么经过总结,看着是起一个补充。实际上大家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一个范围里边,就认为这是高于六经辨证的,特别是时方的医家特别推崇它。但是,八纲辨证里边也不能涵盖水证、血证这样的辨证要素,也不是一个完整的辨证体系。把这两个主要的辨证体系具体地分析一下,实际上都不是完整的,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一部分缺陷。比如水证:像五苓散证,真武汤证,猪苓汤证,泽泻汤证、猪苓散证这一类的方证,真武汤证还有一个它是个阴证。猪苓汤、五苓散、猪苓散、泽泻汤就是纯水证,你别的靠不上。透过这些方证,你再去看看那两个辨证体系,都成问题了,都不够全。还有血证,比如胶艾汤,桂枝茯苓丸这一类的方证,在六经辨证也好八纲辨证也好,这里边都很难把它概括进去。还有气证,这个气证就是指的那种患病以后,有明显的气体滞留或者气体上逆的这一类的,比如旋覆代赭汤证,橘枳姜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这一类的都是明显的有气证,也确确实实有它自己的一个特征。在这两个辨证体系里边都没有。这个对经方辨证体系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儿。

所以我们从原则上说,一个辨证体系首先对这个理论体系及以内的所有的方证,应该有全面的概括和科学分类。它得满足这个基本要求。而且它的辨证要素包括绝大多数的方证的内容。更重要的一点,这个辨证体系还要能跟临床实践相吻合。而且反映的也是疾病的本质。

在这一方面探索的人很多,真正有突破的人不多。胡老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后来他专门写过一个论文《论食、水、瘀血致病》。这是胡老生前的手稿了,他收集了很多方证条文。证明宿食、停饮和瘀血,也是致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际上,胡老就已经研究得很深入了,但是胡老不想自己另外搞一个辨证体系,他连书都不出,他比较低调,也比较严谨。到了晚年,他自己也觉得有一些东西应该留下来了,不然确实在这方面有些损失。胡老这篇文章不能小看。他实际上就是等于在说六经、八钢辨证都不是完整的,要完整的话,这一块就没有必要,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如果客观地来看的话,并不是我们现在临床辨证当中和我们中医的理论里边,还有多少辨证要素没有总结出来,不是。相反的,倒是总结出来的辨证内容过多,过杂,以至于鱼龙混杂。没有形成一套真正的完整的科学的辨证体系。而整个的辨证体系把这些东西都蕴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边。人家其实都有啊。像血证,水证,包括气证,其实都有的,只是古人没有明确出来。从这一点上八纲还是个突破,把阴阳、寒热、虚实明确出来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看看这个经方理论涉及到的辨证要素是不是可以这么归纳总结一下。经方的辨证要素:有表证、有里证、有半表半里证、有水证、有血证、有气证;有阴证、有阳证、有寒证、有热证,有虚证、有实证。关键的问题是要把他们系统化,把他们内在的规律和关系要明确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体系。那么我们具体地看一下,这些辨证要素,带有类同的性质,用来界定疾病的属性:比如表证对应的是麻黄汤,桂枝汤这一类的方剂;里证对应的是承气汤、理中汤、白虎汤这一类的方剂;半表半里证对应的就是柴胡剂这类的;水证对应的是五苓散、真武汤、泽泻汤之类的;血证对应的是胶艾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气证对应的是橘枳姜汤,厚朴半夏生姜人参汤。他都有实实在在的方证对应,而且这些方证各自都有同一属性,我们把这些带有属性的辨证要素,称作疾病的类型。但是有了疾病的类型之后,还要进一步界定疾病性质,这样才能确诊疾病。而阴阳、寒热、虚实这些要素就是来界定上述各种类型疾病发生了什么性质的病变。

比如麻黄汤证,就是表证当中阳性的实证;而桂枝汤证就是表证当中阳性的虚证;桂枝加附子汤就是表证当中阴性的虚证等等。

这样,我们就把这些辨证要点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疾病类型,另一类是疾病性质。我们再来看一看今天学习的这个方剂,桃核承气汤的病理是什么?它的病理是阳性的里实热证合并瘀血证。有里证、有血证,里证又是阳性的里实证和里热证,瘀血证是血证里面的实证。这就是桃核承气汤证涉及到的辨证要素及辨证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样呢,临床当中病人所患的疾病,可能是各种各样类型的,可能是表证,可能是里证,也可能是半表半里证,可能是水证,也可能是血证。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疾病,这种类型的疾病又可能出现各种性质的变化,可能是阳证也可能是阴证,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疾病的交错关系。这一套关系,恰恰就反应了疾病的实质,这就是疾病的本质,也就是经方理论对疾病的诠释。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的话,你还会发现这些辨证要素之间,还存在着更具体的一些关系。我在这儿说一下疾病性质的要素,这一类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定向的从属关系。胡老曾有论述,就是“虚实无常,寒热有常”。

单纯说虚实,虚为阴,实为阳。当虚实与寒热同时存在的时候,虚实随寒热的属性而变化。比如虚证和寒证同时出现的话,虚就为阴,但是虚证和热证同时出现的话,就成了虚热证,虚热证整体就是阳性病。虚证就随着热证属阳了,本来是个阴性证但是它属阳了。

咱们再看看寒热,单纯说寒热证的时候,热证是属阳,寒证就是属阴。当寒热与阴阳同时出现的时候,那么寒热的性质也会随着阴阳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热证与阴性证同时出现的时候,热证就随着阴性证属阴性了,比如肾气丸证,肾气丸证有热证,它大量的用生地,实际上是一个虚热证。但是这个证一旦出现在阴证里面,整个肾气丸因为里面有附子,实际上是一个阴性证,临床当中凡是用肾气丸的人机能明显有沉衰的,那么这个热也随了整体,是个阴性证,这个热性也随着阴性证改变自己的属性。你看竹叶汤,竹叶汤也是,本身有表证又有里热,但是人体机能沉衰已经陷于阴证了,整个方证也是对的一个阴性证,这个热也属阴了。

还有一个问题前面跟大家说过,恐怕有这样认识问题的,不是很多。就是表证的寒热,对疾病性质没有质的影响。比如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都有表热的存在,而且都没有里热;一有里热性质就变了,麻黄汤一旦有了里热,就成了麻杏石甘汤证了,或者是大青龙汤证了,那就不是这个方证了。

因为没有里热,所以治疗方剂当中几乎全是温药,没有寒性药。像理中汤、四逆汤,他们在临床当中常常表现为表寒,像四肢厥逆。但有的时候也会表现为发热,表热证。但是,这种发热对疾病的治疗毫无影响。所以体表发热,只是人体在抗御疾病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症状反应,不反映疾病的实质。所以我就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表证无寒热。

大家可能会说,温病里边的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实际上是既有表证又有里热,或者是半表半里证,都这样。像舌苔黄、口干,经方里边这不是典型的里热症状吗?

我弄了这么一套东西,我叫做病理辨证,因为这些要素都是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结,这就是经方的病理辨证。用不着六(经)用不着八(纲)。我弄的这一套,我为什么敢拿出来,给大家全盘托出,是因为我在临床中,用纯经方治病。不管什么病,小到感冒,大到癌证,全都是用经方来治疗,而且有效率能在百分之八九十。有了这一套辨证体系以后,临床当中感觉自己的疗效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包括自己的感觉,基本杜绝用错了药的问题。只要把这一套体系掌握好了,即使辨证的功夫不太到家,也不至于出现大的医疗事故,因为方向是对的。

这是咱们借着这个条文,跟大家说一说经方的辩证体系。有一些就等于是我总结了胡老想说没说出的内容。

点击左下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