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有关保险的新型骗局愈演愈烈
不少非法分子打着
帮助消费者“省钱”、“维权”等旗号
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天,小保通过“以案说险”小故事
解析真实案例,提示消费风险
增强防范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一起来看看吧。
1,跨省投保有风险
1,选择正规渠道投保
消费者有购买保险产品需求的时候,应选择正规保险机构营业厅或官方网站、APP等渠道购买保险产品。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互联网投保平台层出不穷,消费者选择在线投保时,应注意核实平台的资质,以便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注意识别保险代理人身份
消费者买保险产品时要注意核实保险销售人员的身份资质,对于销售人员资质存疑的,可以通过拨打官方客服热线等方式进行确认,对于一些打着高额回报、价格便宜到“骨折价”的“黑中介”应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2,警惕代理退保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投诉人提出消费投诉,应当客观真实,对所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者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第十八条规定:“在消费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消费投诉不是由投诉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受托人提出的,银行保险机构可以不予办理,并告知投诉提出人。”
本案中,张女士遇到的情况即属于典型的不法分子“代理退保”,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经与张女士本人确认,并进行风险提示切实维护了张女士的财产安全权。
3,选择“正规维修平台”
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1万元)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保险诈骗罪主体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此外,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定损员)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保险诈骗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即1万元),也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对于恶意骗保的车主,保险公司一经发现,除了拒绝本次次保险外,还会严格限制其再次投保,甚至列入黑名单,强行退保。
作为车主在车辆发生保险事故后,应及时拨打保单上的电话报案,谨慎授权他人,妥善保管个人证件,在车辆送修返回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