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祝味菊大黃附子湯醫案兩則 [复制链接]

1#

大黃附子湯醫案兩則

醫案一:滞下

王宝宝,症状表现:滞下已近旬日,肌热未清,腹痛后重,苔白腻,脉虚细。证属中阳虚弱,表邪不去。治当与温中和表,方用大黄附子汤化裁。药用:

制川乌6g,川桂枝6g,淡干姜6g,酒军3g,大腹皮9g,广木香6g,川羌活3g,漂苍术1g,莱菔子6g,白杏仁6g。

二诊:口干欲热,腹痛后重,脉仍虚细。中阳伤而未复,再与温中,方用吴萸四逆汤化裁。药用:

淡吴萸6g,黄厚附9g,淡干姜6g,仙半夏15g,漂苍术6g,粉葛根4.5g,护肠血炭15g,陈皮6g,生谷芽15g,广木香9g,大腹皮9g。

三诊:滞下腹痛稍瘥,脉息虚细。气阳两衰,再与温中理脾法,方用桂附理中汤化裁。药用:

黄厚附9g,川桂枝6g,淡干姜6g,炒党参9g,漂苍术1g,大腹皮1g,淡苁蓉6g,仙半夏1g,带皮苓15g,巴戟天1g,生谷芽15g。

四诊:腹痛瘥,下痢爽,脉息虚缓。再与扶阳理脾法,方用附子理中汤化裁。药用:

黄厚附15g,淡干姜6g,炒潞党参6g,漂苍术1g,西砂仁6g,破故纸9g,巴戟天9g,淡苁蓉6g,生谷芽1g,大腹皮9g。

五诊:眠食俱安,腹泻未已,脉息虚细。再与前法损益,桂附理中汤化裁。药用:

黄厚附15g,肉桂.4g,淡干姜6g,炒潞党参6g,炒白术1g,西砂仁6g,仙半夏9g,破故纸1g,巴戟天1g,大腹皮9g,香谷芽1g。

此例乃为小孩患伤食外感,中焦积滞不下。首选方药以大黄附子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滞通表解后,中焦阳虚证显露无遗。二诊之后,开始选用以理中汤、桂附理中汤为主化裁,加益肾理气之品,如此患儿,附子起手就用9g,后病重药轻,附子加至15g,再重加益肾之品而取效。可见,祝味菊雅号“祝附子”名副其实。曾有人怀疑祝味菊非火神派扶阳风格,从其医案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其应用附子的独到之处,自始至终都是以温扶阳气为主。

醫案二:下痢

王太太,症状表现:腹痛下痢不爽,脉息濡细。证属寒邪外感,治与温导,方用大黄附子汤化裁。药用:

制川乌15g,川桂枝9g,酒军4.5g,淡干姜9g,漂苍术15g,陈薤白9g,广木香4.5g,带皮槟榔9g,川羌活4.5g,姜半夏15g。

二诊:滞下稍瘥,脉仍濡细,表解热平。再与行滞法,方用大黄附子汤化裁。药用:

制川乌15g,淡干姜1g,玉桔梗9g,漂苍术15g,酒军3g,姜半夏15g,广木香4.5g,川桂枝6g,陈薤白9g,制川朴4.5g。

三诊:滞下瘥,中满泛恶,月事淋漓,脉息虚细。再与温调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化化裁。药用:

制川乌15g,漂苍术15g,朱茯神1g,活磁石45g,巴戟天18g,淡干姜1g,大腹皮1g,生谷芽15g,川杜仲15g,姜半夏4g,广木香1g。

下痢本为通下之过,但便下不爽,其中有滞,脉息提示一派阳虚阴证之表现。治用“通因通用”之法,似选用方以大黄附子汤为主,但治疗疼痛祝味菊喜用川乌,因“痛因不通”,欲通则行,而川乌祛风止痛力胜,故为首选之用。其实,祝味菊治下痢喜用乌桂大黄汤(即川乌、桂枝、酒大黄为必用之品)加理气之品。从中可以看出,其擅用某法而并未固定用某方,但所用药已含某方证之意图,祝味菊的许多组方思路大都如此。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祝附子——祝味菊》

作者:傅文录,编辑整理/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