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半年净亏近9亿大佬看好为哪般 [复制链接]

1#
天津白癜风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jydh/fysx/m/536.html

近日,中国平安(以下简称“平安”)旗下又有一家子公司发布半年报。

8月24日晚,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即平安好医生,以下简称“平安健康”)发布年上半年业绩:公司总收入38.18亿元,同比增长39%;公司注册用户数4亿,较年同期增加近万;总收入规模从年33.38亿元增长至年的68.66亿元。

平安健康首席财务官叶澜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在能力、服务、渠道三大战略升级方向持续加大投入,成效初步显现。医疗服务板块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公司的会员制产品继续强劲增长,二是公司的在线问诊服务产生的电子处方收入有比较显著的增长。

对于引起广泛讨论的净亏损8.8亿元,较年同期的净亏损有所扩大。叶澜表示,主要原因在于战略投入的不断加大,-年是平安健康较为重要的战略投入期,公司整体战略投入和业务发展情况都是按照原有计划在有条不紊进行,盈亏平衡点将在年至年之间。这也与之前券商预测盈亏平衡的时间基本吻合。

过往数年,平安一直看好健康管理市场,不断加大对平安健康的投入,在产业布局上也频频落子,陆续收购了平安好医生、医保科技等多个健康管理平台,最近还斥资亿元参与了方正集团的重整,也是对其自身进一步深化医疗健康产业战略布局、积极打造医疗健康生态圈重要举措。

通过构建健康管理服务场景打造“有温度的金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医疗、保险、大健康闭环。作为过往数十年间中国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开拓者与践行者,在积重难返的保险行业改革前夜,平安的上述措施,无疑又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迢迢长路上,迈出了坚实而又有力的一步。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保险行业,特别是人身险行业(以下简称“行业”)的经营模式,同样经历过数次迭代升级。

现代行业发轫之初,其产品功能便被死死锁定在“损失补偿”上,保险公司只能通过死差和费差谋取少量利润,盈利手段极其有限,经营风险反而很大。

通过保费收入建立所谓的“理赔风险准备金”,以补偿投保人出险后受到的损失,这种模式大约持续到二战结束之际,可称为行业发展的“1.0阶段”。

二战结束后,随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特别是国民收入增多导致的储蓄率上升,许多金融产品的预定利率也在不断上调。在此期间,人们对于保险产品的金融属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使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出现第二次迭代,即“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双轮驱动,以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来提升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弥补承保亏损,这便是寿险业发展的“2.0阶段”。

然而,这种模式虽然破解了行业经营的大难题,但并非完美无瑕无懈可击。过分强调金融属性和倚重投资收益,反而给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年那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诸多金融机构的投资业务损失极其惨重,许多外资保险公司也被尾大不掉的投资业务拖垮,甚至破产清算。

如何在风险补偿和投资收益之外,寻找适合行业长久发展的第三条路,是摆在广大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跨界融合和服务输出,把人身险业务(包括医疗险、健康险等业务)和健康管理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全球行业正在孜孜探究的一条新路。这方面的探索美国走得最远,其模式也最具影响力。国内做得较好的则是泰康人寿(以下简称“泰康”),以及前文提及的平安。

美国的健康管理工作最早即开展于保险行业,很多保险公司为其员工和顾客提供相关服务,使得员工以及顾客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疾病发生率降低,进而促使保险公司的赔付下降和利润增加。这些好处事实上也大大推动了美国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

美国是目前当今世界上少数没有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发达国家之一,国民保险意识很高,健康险和医疗险也大多以商业型保险为主。这种环境很容易将投保人(患者)、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和保险公司三方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为“保险业务”+“医疗健康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在美国,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往往合二为一,成为共同的服务输出体和利益连接体。业内习惯遇见这种医疗模式称为“管理式医疗(ManagedCare)”,保险公司、患者和医疗提供者三方制衡联动——保险公司不仅是医疗活动的报销者,也是医疗活动/医护网络的组织者,比较典型的机构包括凯撒医疗机构和美国联合健康集团。

前者在当地社会被称为HMO(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EPO、PPO等,在此不做赘述),主要运营模式为“保险+医疗服务”,即在收取固定保费的基础上,通医院,医院订立医疗服务合同,为投保人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其主要运营模式为“保险+健康管理+PBM(健康服务管理协调机构)”。除提供商业健康险、医疗险等服务外,联合健康集团还建立了一条健康管理产业链作为健康保险业务的延伸。参与这条产业链的市场主体包括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及药品福利管理公司,它们的业务也共同构成了集团的主营业务。

此外,联合健康集团还有一个介于保险机构、药品供应商和医疗机构之间的管理协调机构(PBM)。这个机构覆盖了美国国内六万余家药房、与之配套的药品配送体系,同时拥有一套连接医疗机构、药房和保险公司的后台支持系统。

关于这种经营模式的优点,在此引用知乎用户“王强”的观点:

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是联合健康在产业链布局方面的最突出特点。一方面,联合健康旗下保险公司健康产业链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业务来源。另一方面,健康产业链本身的发展,包括健康管理、系统建设和药品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对于推动联合健康旗下保险业务发展同样功不可没。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成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助推器;更可以协助保险公司加强医疗行为监控,有效降低赔付成本,成为保险主业的控费系统。

作为世界第一保险强国,商业保险高度发达的地区。美国保险业在“跨界融合和服务输出”这条道路上探索出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从业者去学习、思考和借鉴。

其中最重要的经验,便是构建跨界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并通过用心和积极的服务,可以实现对风险本身的有效管理,从而降低赔付率。在这方面,以控费为主要诉求的美国保险业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典范。

出于某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许多从业者,都倾向于把保单销售出去视为客户服务的终结,后续出险后的理赔依据,往往也是根据投保时的某些僵化指标,很难做到对于客户健康的有效管理,而通过健康管理干预让客户大病变小病、小病变没病,从而降低赔付率,控制成本,提升效益则更是无从谈起。

当然,我国的健康管理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短板,也是个不争的事实。诸多残酷现实,也让诸多保险公司在落下破局的棋子之前,忧心忡忡,顾虑重重。

所幸的是,目前行业中还是不乏勇敢的创新者和前行者。

早在年即开始发力“保险+医养社区”的探索,目前已在全国23个城市建成医养社区的泰康,无疑是最耀眼的领航者之一。

此外,还有本文的主角平安,也在老龄化逐渐加深的今天,结合自身优势特点,努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行业3.0模式道路。全体从业者都在见证其改革传统营销体制、发力金融科技、打通线上线下、打通金融和保险和打通健康管理等创新举措,也在等待这些举措有朝一日能够结出丰硕的成果。

平安在行业3.0上的探索与尝试,大智认为是一条正确的路。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条。

这个过程中,平安始终没有抛弃自己的基本盘。

在过往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安在某些产业链的布局上,特别是一些跨界收购,确实只收获了鼻青脸肿的苦涩。

但在行业的跨界经营和健康服务的探索上,大智认为,平安是始终不忘初心的。这是平安能够守正创新的基础,也是平安持续投入百亿规模支持平安健康,投入千亿规模参与方正并购的初衷。

单论互联网科技,平安玩不过阿里腾讯;单论医药销售,平安也玩不过京东叮当。

与其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倒不如扬长避短,坚持做大做强保险业务,维护好自己的基本盘。

平安健康的4亿注册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平安过往深耕保险领域的宝贵存量,粘性和忠诚度很高,需要进一步转化和裂变,使其在平安的其他产业链上也能够产生利益。

不可否认,目前平安的保险+健康路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除了我国健康管理本身先天不足之外,产品和服务如何开发和打通,在线上和阿里京东如何错位竞争,线下和各医疗机构如何找准差异化的合作切入点,旗下代理人和健康服务人员如何有机结合产生最大动能,还有诸多财务上、法律上的问题,都需要平安一一解决和厘清。

这个过程也许会很长很难,甚至有些虚无缥缈,就如我们经常讨论的保险行业转型升级一样。

然而大智认为,如果平安能够勇于承担并履行一位保险业江湖大佬的责任与义务,勇敢担当起保险业发展创新的重任,引领保险业的成功转型升级,让中国保险业闪耀于全球市场,这些都不算什么。

因为那一天来临之际,身为领航者和排头兵的平安,就是所有中国保险从业人员共同的骄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