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郑嘉意北京报道我国保险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于过去的粗放发展,保险机构逐渐将发展主线由此前的“跑马圈地”转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业务升级。
作为保险市场的风向标,头部保险机构有哪些新的变化,转型之路何去何从?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专题报告《头部保险机构分析报告:转型下的喜与忧》,对头部保险机构最新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进行总结和研判,摘录重要内容如下:
一、“马太效应”加剧
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年前4月保费收入数据显示,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旗下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总体承压,较去年同期微降0.2%,共揽保费亿元。
从行业收入集中度分析,“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人身险业和财险业都呈强化趋势。
具体来看,人身险行业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五家公司收入分化,呈“两降三升”。其中,人保寿险以17.2%的增速领跑行业,共揽保费.27亿元;太保寿险保费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新华人寿保费收入达.74亿元,同比增长3.8%;剩余平安人寿及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则略有下降,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8亿元,较去年同期微降2.4%;中国人寿实现保费亿元,同比减少2.7%。
(图片信息:A股上市保险公司人身险子公司年1-4月保费收入)
南财保险通数据显示,近年来,人身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及净利润进一步向“老七家”(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集中,财险业向“老三家”(太保产险、平安产险、人保财险)集中。即使在行业收入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上述头部保险机构仍旧维持了不俗的表现。
如人身险行业,受渠道端代理人改革深化及负债端投资收益影响,年一季度寿险公司整体业绩承压,已披露盈利情况的74家寿险公司共实现净利润亿元,较去年一季度的亿元同比减少41%。
从企业规模看,行业收入主要集中于大型险企,趋势较去年同期再有加强。寿险业“老七家”一季度除太平人寿外均实现盈利,净利达亿元,占本季度行业内盈利险企总利润87%,较年同期的80.8%再上升6.2%;同时,本季度寿险业共有42家险企净利亏损,合计亏损99.97亿元,企业数量较年一季度多出23家,亏损数额扩大7.1倍。
(图片信息:年及年一季度“老七家”净利润占行业总利润比重)
从净利分布看,行业收入主要由少数头部险企贡献。一季度净利润超亿企业共有2家,金额共计亿元;净利集中在10-亿元的企业共有5家,金额共计.1亿元;净利集中在1-10亿的企业共有14家,金额共计42.6亿元;净利集中在0-1亿元的企业共有11家,金额共计3.68亿元;净利为负企业共42家,合计亏损99.97亿元。
(图片信息:年一季度人身险行业净利润收入分布)
(图片信息:年一季度人身险行业净利润不同阶段公司收入占比)
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财险业,年1月至4月,财险“老三家”业绩良好,较去年同期均实现8%以上的增幅。
具体而言,三家公司自年1月至4月共览保费.31亿元。其中,人保财险保费收入最高,达.52亿元,同比增长10.3%;太保产险同比增幅最高,达10.6%,原保险业务收入.51亿元;平安产险实现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8.4%。
不止如此,“老三家”在年一季度及年全年同样展现了良好的盈利能力。年,“老三家”共实现净利润.3亿元,同比增幅达6.94%,太保产险凭借保险业务和投资收益的双增长实现21.94%的净利增速,领先行业;年一季度,“老三家”保费收入稳居财险行业前三,共实现净利润.29亿元,其中人保财险净利收入行业第一,达86.54亿元,占盈利财险公司比重50.72%。
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南财保险通数据显示,随着市场发展、改革深化及政策推动,近年来,保险机构业务结构较此前已有较大变化,优化升级明显。
如车险产品之于财险业。一直以来,车险业务始终是财险公司的“王牌”。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文件,推动以“降价、增保、提质”为阶段性目标的综合改制,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倒逼财险公司优化业务结构,推动差异化竞争。
以“老三家”车险业务为例。如今“老三家”车险业务已实现从质量到数量的全面提升,整体业务结构明显优化。
一方面,随着车险综改深化,头部财险公司相关保费已有回温趋势。一季度,人保产险车险业务收入.82亿元,同比增加10.9%;平安产险车险元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0.4%;太保产险车险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1.8%;同时,“老三家”年年报相关数据也较半年报有所回温,如半年报中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车险保费增速分别为-7.8%、-6.9%、-6.9%,年报相关数据则为-3.9%、-3.7%、-4%。
(图片信息:年起“老三家”车险业务增速变化)
除收入外,“老三家”车险在质量及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也有提升。年年报数据显示,人保财险车险综合成本率达97.3%,承保利润为.2亿元;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98.74%,保险业务收入亿元;平安产险承保利润为20.47亿元。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人保财险、平安产险车均保费均维持在元以上,分别为.43元、元,太保产险车均保费则为元,处于元以下。
另一方面,“老三家”非车险业务正经历稳健增长。如一季度人保财险意外伤害及健康险保费收入.44亿元,增长11.7%;农险保费收入.06亿元,增长28.8%;信用保证险增长.7%。平安产险非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1%;意外与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2.5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2.4亿元增长38.5%。太保产险非机动车辆险保费收入.26,同比增长16.2%。
从整体业务结构看,“老三家”过往“车险独大”的局面已明显改善,公司业务实现优化。其中,人保财险年年度机动车辆原保险保费收入.5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56.79%,年一季度车险签单保费.82亿元,占总签单保费41.82%;太保产险年车险业务收入亿元,占保险业务收入59.5%,年一季度签单保费.05亿元,占总签单保费52.7%;平安产险年车险保费收入.38亿元,占总保费收入69.9%,一季度车险签单保费.08亿元,占总签单保费64.4%。
(图片信息:全年及年一季度“老三家”车险业务占比对比)
除车险、健康险、意外险等“热门”险种外,数据显示,“老三家”在涉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保险、农险等方面均同样有业绩突破。
责任险方面,如人保财险在年报中表示,公司实现责任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16.4%,赔付率达到67.8%,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费用率为39.5%,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平安产险责任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9.8%,综合成本率为.1%;太保产险实现责任险业务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24.6%。
农险方面,人保财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9.3%,农险赔付率为80.5%,同比上升5.6个百分点,农险费用率为19.9%,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太保产险农险业务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9.8%,综合成本率99.6%。
人身险行业整体结构变化虽不如财险业明显,但其持续下降的综合退保率也可侧面折射出消费者满意度上升,以及产品及服务质量提升。
在新一期的偿付能力报告中,“老七家”中唯一一家连续披露两个季度综合退保率数据的泰康人寿报告显示,该公司一季度综合退保率较去年四季度大幅下降,由5.0%降为0.81%;季度综合退保率前三的产品均为传统险,退保率分别为52.62%、48.67%,及43.58%。同时,“老七家”其余公司综合退保率也均维持在2%以下。如太平人寿综合退保率为0.74%、人保寿险为1.63%、新华人寿为0.6%、太保寿险为0.63%、平安寿险为0.86%。
三、投资端承压
南财保险通数据显示,一季度保险业整体投资收益水品呈下滑趋势。
仍旧以“老七家”及“老三家”为例。年一季度“老七家”投资收益水平有所下降。其中,人保寿险、新华人寿两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均超1%,分别为1.44%及1.17%;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及中国人寿三家公司投资收益率接近1%,分别为0.91%、0.87%及0.86%;其余泰康人寿投资收益率为0.45%,太平人寿为0.25%。
“老三家”一季度投资收益率亦有承压,具体数据分化。其中,人保产险及太保产险投资收益率均维持在1%以上,平安产险则未达0.5%。具体而言,太保产险投资收益率最高,为1.3%,净资产收益率为3.2%、总资产收益率为0.7%、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2%;人保产险投资收益率紧随其后,为1.16%,净资产收益率为4.23%、总资产收益率为1.22%、综合投资收益率为-0.31%;平安产险投资收益率最低,仅为0.48%,净资产收益率2.95%、总资产收益率0.72%、综合投资收益率0.46%。
尽管一季度投资端有所承压,但“老三家”投资收益率仍旧处于行业较高水平。数据显示,一季度83家财险公司中,仅有15家公司投资收益率大于1%,超20家公司投资收益率为负,近50家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
从大环境看,一季度保险市场低迷的表现与投资端利率下行、市场震荡不无关系。数据显示,年一季度,上证综指从年初点下探至点,累计跌幅10.14%,年化收益率-36.43%,深证成指累计下跌18.44%。
已披露数据的寿险企业中,共有52家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仅7家投资收益率超1%;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新华保险一季度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下降3.9%、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同比下滑2.56%、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率下滑0.9%、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下滑0.8%。
受大环境影响,资产配置方面,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可侧面印证头部保险机构投资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且在企业债方面更倾向选择业绩良好、评级优良的优质企业。
一季度各公司流动性风险指标显示,人保寿险及太平人寿持股比例大于5%的上市股票投资占比为均为0%、新华人寿为0.34%、太保寿险为0.5%、中国人寿为0.79%、泰康人寿为1.43%,及平安人寿为1.56%;同时,上述公司、AA级(含)以下境内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0.01%、5.52%、0.06%、3.6%、0.28%、0.16%,及1.34%。
此外,年中国太保企业债及非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中债项或其发行人评级AAA级占比达93.4%;中国人保企业债及非政策性银行金融债中债项或其发行人评级AAA级占比达99.8%;中国平安投资的公司债券外部信用评级98.9%为AA及以上,85.7%为AAA评级。
四、渠道升级,互联网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经济下,保险已实现电子商务化,以新形式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国保险保障协会发布的《年互联网财产保险发展分析报告》显示,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较年同比增长38.2%,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两项增速均远高于行业整体保费增速。
具体而言,人身险方面,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比65.1%的人寿保险实现收入.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1.8%,健康保险实现保费亿元,同比增长47%。财险方面,年互联网车险实现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速较整体车险高出7个百分点;非车险实现累计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11%,信用保证险、责任险、财产险及其他险种保费收入同比上升分别为80%、43%、28%和11%。
目前,互联网保险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一是
从各自优势上看,
从行业整体看,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仍然呈现与代理机构及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保险公司
年全年,人身险公司通过合作累计实现规模保费.4亿元,较年同比增长41.5%,占比为86.7%;通过
平台引流只是互联网为保险业打开新市场的第一步。互联网中保险更新的不只有渠道,更有产品、思维、服务模式等。如产品端,互联网保险产品就体现出“万物皆可保”的发展趋势。
恋爱险、脱单险、退运险、航意险、赏月险、隔离线、宠物险……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近十年里,无数“奇葩”的、令人意想不到的险种在市场中红极一时。虽不是每款产品都能成为经典,甚至有部分产品在出世不久后就迅速下架,但互联网“万物皆可保”的属性已久深入人心。在线上渠道打通的基础上,各保险公司不断挖掘用户需求、设计产品,丰富了保险品种和使用场景。
从种类对比,互联网保险产品已跳脱出传统保险,拓展出健康管理、交易安全、生活消费等碎片化生活场景以及企业经营场景。《年新青年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报告》)显示,98%“Z世代”,即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群体,愿意尝试新险种,其中宠物险、视力健康险、医美保险、滑雪意外险等创新险备受青睐。
以近年走红的“它经济”为例。数据显示,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亿元,相对应的宠物保险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到年,我国宠物保险保费规模有望达到14亿元左右。
目前,已有多家市场头部财险公司积极开发宠物保险,人保、平安、太保等传统巨头,众安在线、泰康在线等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均涉猎其中;宠物保险的种类也愈发丰富,已覆盖医疗保险、责任险、意外险,及宠物被盗险、托运险等。
Z世代丰富的生活场景也在倒逼互联网保险挖掘用户最核心的需求,完善保险场景,如近期疫情居家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部分财险公司,如众安保险的运动意外险就纳入了这一新兴场景。
此外,保险公司纷纷表示,“保险+服务”是未来趋势。《报告》分析称,目前,互联网保险主要消费者,即Z世代,拥有高需求与即时满足的消费特质,无法被传统保险服务以出险为标志开启的服务所打动;故未来产品设计中,服务内容需要贯穿产品全周期,且相关操作均具备易获得、高频响应等特点,满足产品即服务、体验即服务以及服务数智化三大升级趋势。
对此,身为四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之一的泰康在线表示,公司在客户经营方面正以“保险+服务”为理念进行产品创新,逐步实现从支付到服务、个人到家庭的专业化经营,提升用户获得感和服务能力;众安在线也表示,公司计划依托科技探索场景化服务,做有温度的保险。
四、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
当下,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各家保险机构新的竞争点。保险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既是保险业顺应全球和全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更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动行为。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在科技投入方面,发展规划提出推动行业实现信息技术投入占比超过1%、信息科技人员占比超过5%的目标;在服务能力方面,提出推动行业实现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线上化产品比例超过50%、线上化客户比例超过60%、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40%的目标;在创新应用方面,提出推动行业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超过2万个的目标。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融入保险机构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例如,平安人寿推出的“AI智能自动决策模型”,实现理赔审核作业“全流程免人工”。当前平安人寿理赔案件审核作业“免人工”案件占比1%,预计今年年底占比将提升至20%。
不仅如此,保险机构纷纷成立科技子公司。例如,年2月,太保出资发起并%持股的全资子公司太保科技刚刚于上海正式成立,注册资本达7亿元。据了解,太保科技已打造出可信计算平台、区块链平台、安全风控大脑和信用风控平台,在太保新云、企业架构管理、数据中台、数据库去O、AI中台等领域形成规划,已建立3个高校联合实验室和3个企业联合实验室,提交21项专利申请,1项软著申请。
同样成立科技子公司的还有人保,同期,人保对外宣布人保科技公司正式成立。人保科技定位于集团的科技资源整合管理平台、科技服务能力支撑平台、科技运营共享服务平台以及科技服务价值创造平台,将对全集团科技基础设施、软件研发、共享运营等进行集约化管理。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到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从战略高度说,保险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关乎取舍的决策,既非一刀切也非一窝蜂,最重要的是认清自身的现实短板、明确长期愿景、排好任务优先级、有效解决人才和组织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数字化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与数字化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是转型的基础。保险公司应该结合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持续探索组织架构升级优化,打通从总部到一线及客户的端对端机制与流程,让数字化赋能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作者:郑嘉意)